课件29张PPT。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什么叫公车上书?它的作用是什么?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
变旧法,行新政。
语出:《诗·大雅·文王》后
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什么是维新?戊戌(wuxu)变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先进武器技术失败告终先进制度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公车上书揭开序幕创办报刊建强学会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895年春,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康有为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书。曾游历西方,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在万木草堂中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典型代表。其学生有梁启超。梁启超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美称,四岁开始学四书五经,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 强学会强学会 《时务报》
《国闻报》 《国闻报》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维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
和《国闻报》。 百日维新 1.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戊戌六君子”是哪六人?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
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参与政治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光绪帝的变法措施在官员中引起极大的震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中南海瀛台戊戌六君子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中国变法流血牺牲之第一人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启示? 意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二、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
2.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
3.目的(口号):救亡图存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
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或改良派)
5.内容(主要向西方学习制度)
(1)裁撤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发展农工商业;
(3)改革财政;
(4)开办新式学堂;
(5)训练新式军队。6.统治者:光绪帝
7.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8.结果: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
新政全部取消,维新变法失败。
9.失败原因
(1)顽固派势力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脱离群众。
10.失败的教训: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1.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