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戊戌变法(24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戊戌变法(24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7 18:19:51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该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历史——戊戌变法第6课 戊戌变法课标要求:知道康有、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派: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维新变法运动?(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要求改变现状。思考1.公车上书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直接原因)(1)原因(2)经过1895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3)影响此次上书未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领导人物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1.组织学会北京(强学会)2.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3.宣传思想“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2.经过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办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变法的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撤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有利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加强3.失败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握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又因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又成“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地林旭康广仁杨深秀杨锐谭嗣同4.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想一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