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洋务运动的影响
C.戊戌变法的背景
D.公车上书的结果
2.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成立
B.《时务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
3.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
6.中国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7.某班同学编导的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材料,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主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8.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的是( )
A.知识分子参与政事
B.发展实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解决土地问题
9.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企业家,你最赞同下列哪项变法诏令(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10.光绪帝于1898年6月下令:“(从)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以前)用四书文者,(今后)一律改试策论。”这体现了维新变法哪一方面内容( )
A.开放言论
B.废除八股
C.训练新军
D.裁汰冗员
11.1898年,紫禁城内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再度出面执政,到处搜捕被视为乱党的改革者,原被裁撤的政府部门和各类官职也重新恢复,军政大权则由太后信任的权贵控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造成此事件发生的原因(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公车上书
12.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
②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创办《时务报》
④光绪帝被囚禁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3.“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这是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叙述,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B.皇帝没有实权
C.改革在地方执行难度过大
D.帝国主义强加给慈禧的压力
1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材料三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
时间
报刊总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种)
华人创办报刊数(种)比例
1895年
7
3
42%
1898年
47
39
83%
材料二 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
(1)19世纪末,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得益于哪一历史运动的推动?
(2)材料二表明,该历史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历史运动在学习西方内容方面的侧重点。
1.C [解析]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引发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由此可知,这首歌谣描写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
2.C [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故选C。
3.B 4.A
5.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为走救国之路,康有为多次上书,请求变法。不作亡国之君,光绪帝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谭嗣同慷慨就义。
6.C 7.C
8.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光绪帝发布的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可知包括A、B、C三项,D项没有涉及。
9.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B、C、D三项的法令分别与政治、文教和军事有关,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而“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于民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自由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0.B
11.B [解析]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实施维新变法,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制造了戊戌政变,结束了维新变法运动。
12.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几个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忆。①公车上书发生于1895年;②“明定国是”诏书颁布于1898年6月11日;③创办《时务报》是在公车上书之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之前;④光绪帝被囚禁是在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后。故正确答案为C。
13.B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第一句“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
14.B [解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B。
1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1895年”“《马关条约》”等词句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是公车上书;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即可回答。第(2)问同样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第(3)问的前两问通过识图和回忆相关历史知识便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归纳答案时要与当时的史实结合,依据史实分析,重点答出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商业;重用人才。
(3)谭嗣同。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6.(1)变法维新运动。
(2)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