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8 07:0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 西 林 壁
宋·苏轼
诗句意思



返回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侧面看成了山峰。
诗句意思



返回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诗句意思



返回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身在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诗歌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第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返回
写景
(看到的)

明理
(感受的)



















































































































































西




















































































































































横 看——成岭
寄意深远
只 缘——此山中
变幻莫测
侧 看——成峰
不 识——真面目
远近高低——不同

赞美奇景
对偶的巧妙运用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返回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这首诗抓住了庐山的姿态抒发感情,赞美了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背一背:
题西林壁
(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有关庐山的名诗:
1、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2、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元稹《庐山独夜》


【宋】陆游
陆游 (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是古代诗人中创作作品最多的,其作品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hún
tún
古诗散译
你不要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
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当成外人。
山岭重叠,溪水弯曲,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
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
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多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中的三、四两句,尤其写得流利生动,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成语。
课文主题: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诗贵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读诗要仔细品味内在情感。

二、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读出节奏。

三、学诗要借助想象,再造出诗歌描绘的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
思想内容
 写了什么?
描写了什么具体形象?
表达出什么思想情感?
语言表达
怎么写的?
描写出什么具体形象?
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
塑造形象为什么这样写?
核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