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9-18 14: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题
(测试范围:第一章和第二章)
(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
题号 得分 总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答案写到提卡上对应的位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c. 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2.变黄的杨树叶能够从树枝上脱落下来,这说明(  )
  A. 杨树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B. 杨树能够繁殖和生长
  C. 杨树能够进行呼吸 D. 杨树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虹蝴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B. 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 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都能生长繁殖
4、原产于我国的菊,目前在世界上已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其中我国有7000个。这个事例能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哪一方面                    ( )
A.物种的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5.几年前,一种名为紫茎泽兰的热带植物被引入我国南方地区,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迅速蔓延,使得当地的其它野生植物纷纷绝迹。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共生
6.下列关于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能运动,非生物不能运动
B.生物能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非生物不能
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生物对环境有反应,非生物没有
7.植物的茎会弯向光源生长,这种现象反映生物能够
A.从外界获得能量??????????? ? B.生长和繁殖????
C.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 ? D.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8.下列现象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
A.蘑菇从小长到大并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B.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
C.冬天植物落叶 D.人体排汗
9.大千世界,变化多端。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生长的是( )
A.气球由小变大 B.钟乳石慢慢长大 C.蘑菇由小变大 D.河水慢慢涨高
10.下列关于生物生存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B.生物的生存环境还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群体的其他生物
C.生物的生存环境就是土壤、水和空气
D.自然界中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生存环境也多种多样
11、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1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是( )
A.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狼的数量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13.西双版纳密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良,这主要和下列哪项有关?( )
A.土壤和空气 B.阳光和空气
C.水和空气 D.水、阳光和肥沃的土壤
14.诗词歌赋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5.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固沙,这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既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
16.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7.关于科学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实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方向
B.哈维的实验证明了人体心脏能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
C.哈维是生物学研究中较早运用试验方法的科学家
D.哈维、林奈及达尔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一样
18.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如今变成了荒山秃岭,这个现象说明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条件决定人口数量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条件决定生物的形态
19.右图表示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极地狐耳朵较小,生活在
炎热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很大。
耳朵的大小与它们生活环境中的
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湿度 B.阳光 C.温度 D.水
20.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计60分特别注明的除外)
2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动物能呼吸,植物不进行呼吸。 ( )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 )
3、植物具有应激性。 ( )
4、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它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 ( )
5、所有的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 ( )
6、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 )
7、蚁穴溃堤这个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
8、在11000m深的海底,是不存在生物的。 ( )
9、李时珍在研究药物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 ( )
10、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就可以过度地利用它。 ( )
2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材料二: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朵朵葵花向太阳等。
材料三: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并能结出许多桃子;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1)材料一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2)材料二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3)材料三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23. 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 。(2)曲中的非生物有 。
24.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天内校园草地湿度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天内空气最干燥的时段为__________(填“早晨”“中午”或“晚上”)。
(2)仅依据这个曲线图,他还不能得出草地能够改变空气湿度的结论,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探究“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完成实验。
蝗虫是比较常见的昆虫,生活在草丛和农田里,其体色一般是绿色,与生活环境一致,因此较难在绿色环境中被天敌发现。
(1)据此,你提出的问题是: 。
(2)你作出的假设是: 。
(3)实验步骤:
①准备蝗虫60只、大小相同的母鸡两只。
②将蝗虫等量分成两组,一组蝗虫放在白色的纸箱中,另一组放在 中,且将两只母鸡分别放入 中。
③过20分钟后,查看 的蝗虫的数量。
(4)实验现象:一组中还剩下5只蝗虫,二组中还剩下15只蝗虫。
(5)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
26.以下是证明食物腐败是由细菌引起的实验,阅读这段材料和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把碎肉或大豆加水煮烂,用两层纱布滤取肉(豆)汤备用。
②在3只锥形瓶里注入50 mL肉(豆)汤,第一个锥形瓶不加塞,第二个锥形瓶用药棉瓶塞塞住,第3个锥形瓶用装有S形弯玻璃管的药棉瓶塞塞住。(如图所示)

③把3只锥形瓶放入盛水的锅里,隔水加热,使锅里的水沸腾5 min,冷却后放在温暖的阴暗处(日平均温度在20 ℃以上)。
④以后逐天观察肉汤的变化。结果一天后,不加塞锥形瓶里的肉汤已浑浊,液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细菌的群体。瓶内可闻到有臭味,说明肉汤已腐败。加药棉瓶塞锥形瓶的肉汤几天后也开始腐败。加药棉瓶塞和S形玻璃管的锥形瓶维持时间最长,但肉汤也最终腐败。
(1)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法?__________。
(2)不加塞的瓶内肉汤为什么会先腐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药棉塞锥形瓶内肉汤几天后为什么也开始腐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操作的第1个锥形瓶起__________作用。
27.《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制定并实施计划:(铺有湿土的铁盒)


(盖玻璃板) (盖纸板)

明亮 阴暗
①将10只鼠妇放入如上图的装置中,静置2分钟(min)。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将结果记录入下表。
环境 2 min 3 min 4 min 5 min 6 min 7 min 8 min 9 min 10 min 11 min 平均值
明亮 5 2 2 1 2 2 3 1 2 0 2
阴暗 5 8 8 9 8 8 7 9 8 10 8
(4)得出结论: 。
(5)注意: ①实验后,如何处理鼠妇? 。
②本实验中的变量是 ,给鼠妇提供了 和 两种环境。
③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 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测试范围:第一章和第二章)
一、选择题
1、D 2.D 3.A 4、5.A 6.C 7.C 8.A 9.C 10.C 11、A 12.A 13.D 14.B 15.D
16.C 17.D 18.A 19. C 20. C
二、非选择题
21、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2、(1)生物适应影响环境(2)新陈代谢和应激性(3)生长和繁殖
23. (1)树、鸦、马、人(2)藤、水、风、光
24. (1)中午(2)没有对照网]
25.(1)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吗?
(2)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3)实验步骤:
①准备蝗虫60只、大小相同的母鸡两只。
②绿色的纸箱 两个纸箱
③剩下
(5)蝗虫绿色的体色是对环境的适应
26.(1)对照(2)细菌的进入m](3)细菌慢慢进入瓶中(4)对照
27.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4)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5)注意:
①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光照,明亮,阴暗
③不行,结果偶然性大,误差大


5只

5只

极地狐 大耳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