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单元
第三章第一节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地球的形状,找到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了解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3.激发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难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对地球也不会陌生,你对地球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印象。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提问:1.古代人对地球有哪些认识?
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生活中的现象:海岸观船
读图说出,远去的帆船,桅杆和船身哪个先消失?驶来的帆船,桅杆和船身哪个先出现?
3.产生怀疑:
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为什么驶来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活动: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1.在木板上移动,铅笔的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不会 (会、不会)发生变化;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会 (会不会)发生变化。
2.通过此实验,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地球是个球体 。
思考与讨论:
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吗?
补充:从飞机上看,地平线是一个弧形;登高望远;月食
4.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找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③地球卫星照片
最精确最精准的还是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
思考与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老师补充:从“天圆地方”到“环球航行”,再到“先进的科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蛮荒时期的认识到科技时代的科学认知,永远处在不断进步当中。
二、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的大小图,让学生读图找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并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
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拓展提升: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体,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还是很圆?
思考与讨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学生?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
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三部分: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幔在地壳以下2900千米深处,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岩熔状态,推测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
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
强调:地幔上部是软流层,地壳和地幔顶部是岩石圈。
学生回答: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盾。
学生回答。
学生读图说出。
学生思考
学生做活动实验,并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读图找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
学生回答:白色表示云层;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读图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并计算出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仅相差21千米,这种差距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说是非常小的,仅相差0.33%。
学生计算得出:约26666667人
学生回答: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学生对照地图加深理解
了解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习模拟的科学思想,自己动手去感受,让学生自己有切片体会。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生活中的地理
将学生熟悉的知识串连起来
培养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
使学生明白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距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说是非常微小的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庞大
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切开的鸡蛋相比较,形象直接,通俗易懂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B )
A.远去的帆船总是桅杆先消失,船身后消失
B.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C.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D.地球仪是个球体
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A )
A.天是圆的
B.发生月食时,凹进去的边缘部分是弧形
C.一直向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点
D.站得高看得远
3.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 C )
A.岩石圈、地幔、地心
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 地核、地幔、地壳
4.关于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地壳和地幔之间
B.可能是地震的发源地
C.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D.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学生做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
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
一、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1.船只离岸船身先消失
2.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地球卫星照片
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
2.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地球卫星照片
三、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四、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练习)
一、填空题
1.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2.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形。
3.经过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的赤道半径是 千米,极半径是 千米,因此,地球是一个 、 的不规则球体,它的赤道周长为 千米。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与毛泽东诗句最吻合的地点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C.月食发生时,月面上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实例是( )
A.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 B.天空是半圆形 C.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D.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3.从太空看地球,蓝色部分是( )
A.冰雪 B.陆地 C.云层 D.海洋
4.如果乘船出海,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
5.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状很圆,主要是由于( )
A.航天飞机离地球很近 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
C.地球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0.33% D.照片拍摄精度不够高
6.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地壳 B.地幔顶部 C.地核 D.上地幔
7.岩石圈包括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
A.地壳中岩石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8.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一样厚
三、综合题
1.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运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运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 (“球面”或“水平板”)上的现象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
2.读地球示意图,完成下面题目。
(1)图中①是地球的 ,长度是 千米。
(2)图中②是地球的 ,长度是 千米。
(3)图中③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长度约为 千米。
(4)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3.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 、 、 。
(2)地球内部结构中最薄的一层是 。
(3)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鸡蛋皮对应 ;蛋清对应地球的 层;
蛋黄对应地球的 层。
(4)人类是通过 测得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个球体
解析: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
2.麦哲伦
解析: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形。
3.6387 6357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 4万
解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75千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4.赤道
解析:“坐地日行八万里”也就是4万公里,正好是赤道的周长。
二、选择题
2.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实例是( )
A.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 B.天空是半圆形 C.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D.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1.A
解析:太阳的东升西落只能证明地球的自转,并不能证明地球的个球体。
2.C
解析: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用他们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形。
3.D
解析:从太空看地球,白色表示云层,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4.C
解析:乘船出海,会看到港口的灯塔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相反,乘船归来,会看到港口的灯塔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6.D
解析: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岩熔状态,推测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
7.D
解析:同第6小题
8.A
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三、综合题
1.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粉笔的长度不变
(2)粉笔的长度变短
(3)球面 球面
3.(1)地核、地幔、地核 (2)地壳 (3)地壳 地幔 地核 (4)地震波
课件27张PPT。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新知导入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对地球也不会陌生,你对地球有哪些认识?各抒己见21世纪教育网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古代中国人:“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21世纪教育网
新知讲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方形?
圆形?
椭圆?
正圆?
┅ ┅新知讲解2.生活中的现象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出现。海岸观船21世纪教育网新知讲解3.产生怀疑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为什么驶来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出现?21世纪教育网2.通过此实验,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新知讲解活动活动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1.在木板上移动,铅笔的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会、不会)发生变化;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会不会)发生变化。不 会会地球是个球体21世纪教育网新知讲解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吗?从飞机上看,地平线是一个弧形登高望远月食: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是圆弧状新知讲解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14.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新知讲解麦哲伦环球航行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最后证明了地球是一个什么形状? 大
西
洋印度洋 大
西
洋太 平 洋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1世纪教育网新知讲解地球卫星照片3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21世纪教育网从“天圆地方”到“环球航行”,再到“先进的科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蛮荒时期的认识到科技时代的科学认知,永远处在不断进步当中。新知讲解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新知讲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1世纪教育网拓展提升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体,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还是很圆?新知讲解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学生?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40000000/1.5≈26666667(个)21世纪教育网假如我们用一把巨大的刀把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新知讲解蛋壳蛋白蛋黄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21世纪教育网新知讲解操作:观察熟鸡蛋内部结构,请按适当的厚度比例用彩笔画出它的三层结构。内容:观察熟鸡蛋的剖面新知讲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岩熔状态,推测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21世纪教育网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远去的帆船总是桅杆先消失,船身后消失
B.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C.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D.地球仪是个球体B21世纪教育网课堂练习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天是圆的
B.发生月食时,凹进去的边缘部分是弧形
C.一直向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点
D.站得高看得远A课堂练习3.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 )
A.岩石圈、地幔、地心 B.岩石圈、软流层、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 地核、地幔、地壳C课堂练习4.关于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幔之间 B.可能是地震的发源地
C.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D.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D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并了解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船只离岸船身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教材86页练习
3.同步练习册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