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认识生命》测试
一、选择题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这个圈层是( )
A. 大气圈的底部 B. 岩石圈的表面
C. 水圈的大部 D. 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物的是( )
A. 珊瑚虫、萝卜、机器人、鼠妇 B. 长颈鹿、珊瑚、海豚、斑马
C. 仙人掌、钟乳石、香菇、瓢虫 D. 病毒、丹顶鹤、水杉、蚂蚁
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
A.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 生物能进行呼吸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 花开花落 B. 北雁南飞 C. 孔雀开屏 D. 潮涨潮落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阳光 B. 温度 C. 空气 D. 水分
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是( )
A. 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 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 狼的数量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 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固沙,这说明( )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 生物既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
A. 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种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C.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是( )
A. 达尔文 B. 哈维 C. 林奈 D. 沃森和克里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描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
A. 捕食 B. 竞争 C. 合作 D. 追逐
下列哪项是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
A. 阴暗、潮湿 B. 潮湿、干燥
C. 温暖、寒冷 D. 食物多、食物少
珠穆朗玛峰上生物稀少,生物生存主要受到哪种因素的制约?( )
A. 营养物质 B. 温度 C. 水 D. 阳光
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应是( )
A. 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 B. 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C. 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 D. 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下列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的是( )
A. 哈维 B. 孟德尔 C. 林奈 D. 克里克
在做“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时,将一只没有被蛇咬过的死老鼠用于实验的目的是( )
A. 作为重复实验以减少误差
B. 将它与响尾蛇咬过的死老鼠形成对照
C. 研究响尾蛇习惯袭击死的还是活的老鼠
D. 将响尾蛇咬过的死老鼠作为实验组
要是牧场的一大片牧草又矮又小,那才急死人呢!后来偶然发现牧场内有一小片牧草长得非常茂盛,原来是微量元素钼的微妙作用,这一过程最初是使用了科学探究的哪一种基本方法?( )
A. 分析资料 B. 调查 C. 收集资料 D. 观察
西瓜“爆炸”事件发生后,西瓜膨大剂进入民众视野.有人讲健康状况良好的小白鼠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饲喂膨大剂,以探究其对动物有无影响.这种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测量法
某同学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他将小麦种子分为等量的两组,给予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黑暗透气的纸盒里,他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A. 水分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B. 光照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C. 空气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D. 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A.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
二、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具有各种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如我国的森林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草甸有典型草甸、盐生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等.除此以外,我国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材料二: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材料三:位于我国大别山的某县,曾经是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气候宜人的地方,后来,人们在山坡上毁林开荒,改种农作物,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林中的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对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材料一说明:______.
(2)材料二说明:______.
(3)材料三说明: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______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相联系.生物圈中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______,当后者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生物______和______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______,保护______.
连线题:将生物现象与其所表现出来的关系用线连起来.
阅读并分析下列资料:
①一粒桃核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②小麦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③你在一些音像资料上看到的猎豹发现角马后迅速追击,角马发现猎豹后快速逃跑.
上述三段文字分别说明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1747年,有位科学家将12名病情严重的坏血病患者分组,其中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后来,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出一种活性物质,取名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
(1)你认为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哪种研究方法?
(2)你能用一句话表述这位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吗?
请利用如下材料,设计一个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模拟实验,并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4m2的红、绿、白3种颜色的纸板各一块,数量相等、活力相近的绿蝗虫3组(每组50只),家鸡3组(每组3只).
(1)提出问题:什么环境中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
(2)作出假设: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①将3组家鸡和3组绿蝗虫分别放到红、绿、白3种颜色的纸板上.
②每隔2min统计蝗虫剩余的______,共统计10min,并设计表格,将统计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4)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5)结果分析:蝗虫的身体呈绿色,这是一种保护色,是______的结果.
(6)结论: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答案
1. B 2. D 3. A 4. D 5. A 6. A 7. B
8. D 9. C 10. D 11. A 12. B 13. B 14. B
15. C 16. B 17. D 18. C 19. B 20. A
21. 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2. 解:狮子是以斑马为食,它们二者之间应是捕食关系;田间的杂草的长势直接影响水稻的长势,它们二者之间应是竞争关系;猫是以老鼠为食,它们二者之间应是捕食关系;熊梅花鹿为了争夺配偶,发生争斗,应属于竞争关系;蚂蚁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寻找食物,搬家时也各负其责,它们二者之间应是合作关系;海葵与某些螃蟹存在着共生关系:如有种叫海葵蟹的,他生活在海葵上面.蟹可以为海葵引来食物.海葵可以保护蟹.而且海葵吃食物进有的碎销蟹可以吃.
故答案为:
??
23.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24. 解:(1)该科学家在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中,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2人每天给2个橘子和1个柠檬,其他10人不给橘子和柠檬,变量为:橘子和柠檬;结果,进食橘子和柠檬的2个人6天后病情大为减轻,26天后两人都恢复了健康,另外10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这是实验法.
(2)该科学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故答案为:(1)实验法.
(2)能,橘子和柠檬对治疗坏血病是否有效???
25. 绿色纸板上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数量;绿色纸板上的蝗虫不易被鸡发现,剩余数量最多;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