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

文档属性

名称 牛顿第三定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03 15: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牛 顿 第 三 定 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参与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精神;
(3)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生互动——拍手游戏。然后让学生说拍手时的感觉。说明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本节课就一起探究相互作用力间的规律。
●新课教学
教师举例(夸张语气):有些同学闲着无事,用头撞玻璃,问会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头给墙一个力的同时,它反过来也给头一个力。说明物体间作用力是相互的。
学生体验: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让学生感觉:手给桌子力的同时,桌子也给手了一个反作用力,说明物体间作用力是相互的。
阅读课本P63倒数第二段内容,回答:
①什么是力?
②什么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任意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
画图说明手推桌子时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是任意的,宇宙间任何物体既处于施力状态,又处于受力状态。
师生互动:请一个同学(实力与老师有悬殊)上台,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指出比赛双方的相互作用力。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实验模拟拔河比赛,定量测出双方拉力大小?从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师总结实验方案: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模仿拔河比赛,其中一个弹簧秤相当于老师,另一个相当于学生,并分两种情况:
1.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运动(模仿比赛时一方获胜);
2.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模仿比赛时的平局);
实验探究: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出发,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以上两种情况中,无论何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当,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
注意:公式中“—”号表示方向相反。
学生讨论:“总是”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
总是表明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同时变化。C.牛顿第三定律不仅适用于固体,而且适用于液体与气体。
设疑:既然拔河比赛中,两个力大小相等,那么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解惑:通过画图、举例,说明拔河比赛中之所以会分出胜负,是与摩擦力等因素有关,而不是因为某一方力大。牛顿第三定律成立。
教师设问: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能不能相互抵消?
教师解疑:同学们混淆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什么是平衡力?并试着从中寻找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等值反向共线 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等值反向共线
能求合力,且为0 不能相互抵消,不能求合力
一个力的产生、变化、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两力不一定同性质。 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同性质。
例题巩固:试分析下图中,天花板、细绳(忽略重力)、重物与地球间存在哪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哪几对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
受力分析:
解答:相互作用力:F1、F1’;F2、F2’;G1 、G1’;G2、G2’
平衡力:F1’ 、F2;F2’、G2。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要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作业:P66(1)、(3)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任意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异体、等值反向共线、同时变化、不能求合力、同性质。
一对平衡力:同体、等值反向共线、不一定同时变化、能求合力、不一定同性质。
F
F’
(F’)
(F)
F’(F)
F(F’)
天花板
细绳
重物
G1
F1
细绳
天花板
重物
F1’
F2
G1’
G2
F2’
地球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