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王国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第2课内容,本课的课程内容是“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
本课的中心内容是《汉谟拉比法典》,第一、二子目内容是为介绍这一中心内容服务的。因此,本课教学要紧扣《汉谟拉比法典》进行,特别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两河流域的旱期国家;知道古巴比伦王国建立的史实;了解汉谟拉比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以及他对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两河流域文明。
2.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文献等感知古巴比伦王国的形成与演变。
2.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早期文明”这一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培养思辨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各民族先后在此生活、建立国家的内容的学习,认识到是众多民族共同创造了古老的西亚文明。
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编订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汉谟拉比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2.《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实质。
【教学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下载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图、空中花园图、《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石柱上的文字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今天,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探寻这段尘封的文明。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爱的歌曲,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课教学:
一、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
探究:歌曲中的“古文明”在哪里?(课件或板书展示)
教师:大家从歌词中能找到一点线索吗?
(学生可能会找出底格里斯河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教师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中落实底格里斯河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具体位置。同时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幼发拉底河。)
教师: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的源头都在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山区,沿东南方向流经炎热干旱的西亚地区,注入波斯湾。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区是山地,下游则是平原。人们把这两条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统称“两河流域”,它的地理范围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大致相当。古希腊人又把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设计意图】认识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和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奔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催生了古代两河流域灿烂的文明,使这里成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子目“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
教师提问:
1.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情况怎样?
(学生应能根据教材小字回答:民族成分复杂。)
2.最旱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是哪个民族?
(学生应能回答:苏美尔人。)
3.古代两河流域在政治上有何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王国更替频繁。)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特点呢?
(教师展示古代西亚地图,指导学生据图分析两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点:位于欧亚非三洲交会之处。)
由于两河流域土地肥美,地处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地带,加之地势开阔,周边没有沙谟或特殊地形的阻隔,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所以经常遭到四周部落的入侵。一支支军队如潮水般涌来,一个个王朝如潮水般退去。因此,两河流域的历史也是多个民族相互影响和相互承袭的历史,在几千年里,两河流域始终呈现出民族更替、王国更迭的图景。
教师小结:(课件或板书展示)
三洲交会之地
两河流域的概况 民族成分复杂
王国更替频繁
纵观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此消彼长、频繁更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古巴比伦王国。
二、古巴比伦王国(课件展示或板书)
(展示古巴比伦王国示意图。)
教师:巴比伦的含义即“神之大门”,古巴比伦城地理位置优越,是两河流域的经济和战略中心,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在这里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国王,他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治,那么他是谁?(学生回答。)他是怎样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11页最后一段文字,找出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分别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统治。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可能会答出:政治上宣扬自己的统治是神的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官僚机构;军事上组建了直接由他掌控的常备军队;经济上统一管理税收和水利系统,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司法上编订了加强专制统治的法典。)
教师总结:汉谟拉比宣扬自己的统治是神的统治,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他集政治、军事、司法大权于一人之手,将专制统治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他实行强制手段,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在他统治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尽管古巴比伦王国在他死后走向衰落,为外族所灭,但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的事,那就是编制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部)及石柱上的楔形文字》。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形象的感知《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图中反映了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力的权标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能会答出:他的权力是神给予的,印证了前面他自称“众神之王”,也就是君权神授之意。)
教师: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那就是编订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我们来看以下材料。
(教师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 序言: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
材料二 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给原主,藏匿者死罪。正文第203条、第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正文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材料三 结语:(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颁布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事实如其所说吗?其实质是什么?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来证实你的观点。
2.材料三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这部法典及楔形文字,你了解到古巴比伦王国哪些历史信息?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部法典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思考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法典的目的是维持公平、正义,消灭罪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事实并非如其所说,根据材料二中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对奴隶触犯法律的严厉惩罚等内容得出这一结论。
这部法典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材料三这样说的目的是宣称法典的公正性,让臣民遵守法典,希望法典能够永远保存、执行下去。
3. (1)古巴比伦王国国家强盛、经济很发达;
(2)古巴比伦王国实行奴隶制度;
(3)古巴比伦王国等级森严;
(4)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对奴隶非常严苛,奴隶地位非常低下;
(5)《汉谟拉比法典》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比较完备;
(6)楔形文字的出现,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第一部”“完备”“成文”几个词语,说明了它的重要意义。成文法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其客观化、规范化和公开化有利于实现司法的正义。它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教师提问:我们该如何评价这部法典呢?
(教师提示评价的方法:客观、公正,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学生可能回答: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也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关于法典的局限性学生归纳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回答,既培养了学生评价问题的能力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教学效果好。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和残酷性(从法典的内容可以看出);带有复仇性(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课堂小结:
(采用谈话法,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回忆,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穿越千年,了解了人类文明最旱的起源地之一—两河流域,我们知道了古代巴比伦的变迁和演进。在这段历史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一”,即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部法典,它们分别是什么?
(学生应能回答:一个国家就是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国王就是汉谟拉比,一部法典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汉谟拉比在位时期有什么重大的作为呢?请列举两个。
(学生可能回答: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编订《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你认为我们应该了解这部法典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从目的、内容、实质、地位的角度回答。)
教师:非常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全面。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那么在你心中,它是一个怎样的王国呢?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对它的评价。
课件展示:我心中的古巴比伦王国
它是一个( )的王国。
(学生可能回答:经济发达、强盛、盛极而衰、等级森严、制度俱全等。)
【设计意图】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来得出答案,以便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教师:学完这一课,老师也有很多感悟,我把下面这首小诗送给同学们。大家齐声朗读,结束今天的课程。
跳过厚重的史书
翻越万水千山
来到你的面前
触摸到你跳动的脉搏—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曾经的新月沃地
西亚文明从这里孕育
《汉谟拉比法典》的熠熠光芒
叹为观止的空中花园
神秘莫侧的楔形文字
可还依旧? 穿越千年
那些似曾相识的容颜
那些陌生而熟悉的民族
在刀耕火种中 在金戈铁马中
战争 分裂 统一
阿卡德的头盔还清晰可见
汉谟拉比又振臂一呼
一个统一而璀璨于世的文明古国
已横空出世
昭示人类文明正走向光明即便
历史的尘埃最终湮没了你的光华
然而
你的多元和包容 你的开拓和创新
点缀活跃影响了世界
在史书中永存
生生不息
被世人代代传播
千年万年……
绵延 悠长……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学生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我设计了一句话小结,就是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心中的古巴比伦王国,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对本课概括总结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来说又很新颖。大家匕嘴八舌地说,最后,我把大家的回答归纳起来,对本课做一个完整的总结。
我用一首小诗来结束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使课程在高潮中结束,同时又升华了本课的立意,即文明是多样的、包容的,发展是有先后的,不同文明只有互相学习借鉴,才能促进共同进步。
整个过程的设计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是主体,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课件18张PPT。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我感到很疲倦离家乡还是很远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边爱在西元前 爱在西元前爱在西元前“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1.地理位置一、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伊拉克政区地图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8世纪)1.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情况怎样?
2.最旱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是哪个民族?
3.古代两河流域在政治上有何特点?
民族成分复杂苏美尔人王国更替频繁三洲交会之地民族成分复杂王国更替频繁4. 灭亡: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入侵的民族所灭。二、古巴比伦王国1. 建立:乌尔第三王朝后,两河流域陷入1000多年的分裂之中。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2. 强盛: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对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庞大的王国。3. 制度:古巴比伦王国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汉谟拉比将国家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都集于一人之手。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建常备军队,编订法典,统一管理税收和水利系统;经济上,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古巴比伦城想象图汉谟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9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古巴比伦城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
(创作于16世纪的想象图) 古巴比伦王国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所灭,公元前6世纪初,兴起的新巴比伦王国曾强盛一时,威震西亚。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灭亡《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目的: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
社会秩序。 石碑上的浮雕右边为太阳神,左边为汉谟拉比。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内容三、《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一 序言: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
材料二 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给原主,藏匿者死罪。正文第203条、第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正文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材料三 结语:(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颁布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事实如其所说吗?其实质是什么?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来证实你的观点。
2.材料三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这部法典及楔形文字,你了解到古巴比伦王国哪些历史信息?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部法典有怎样的地位? 1.法典的目的是维持公平、正义,消灭罪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部法典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材料三这样说的目的是宣称法典的公正性,让臣民遵守法典,希望法典能够永
远保存、执行下去。3. (1)古巴比伦王国国家强盛、经济很发达;(2)古巴比伦王国实行奴隶制度;
(3)古巴比伦王国等级森严 ;
(4)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对奴隶非常严苛,奴隶地位非常低下;
(5)《汉谟拉比法典》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比较完备;
(6)楔形文字的出现,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有利于文化的
传播、文明的传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个国家一个国王一部法典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小 结我心中的古巴比伦王国它是一个( )的王国。跳过厚重的史书
翻越万水千山
来到你的面前
触摸到你跳动的脉搏—
底格里斯河
幼发拉底河
曾经的新月沃地
西亚文明从这里孕育
《汉谟拉比法典》的熠熠光芒
叹为观止的空中花园
神秘莫侧的楔形文字
可还依旧? 穿越千年
那些似曾相识的容颜
那些陌生而熟悉的民族在刀耕火种中 在金戈铁马中
战争 分裂 统一
阿卡德的头盔还清晰可见
汉谟拉比又振臂一呼
一个统一而璀璨于世的文明古国
已横空出世
昭示人类文明正走向光明即便
历史的尘埃最终湮没了你的光华
然而
你的多元和包容 你的开拓和创新
点缀活跃影响了世界
在史书中永存 生生不息
被世人代代传播 千年万年……
绵延 悠长……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