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第3课内容, 主要讲述古印度文明。包括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概况;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种姓制度,及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雅利安人的征服与古代印度国家的形成;知道印度种姓制度,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以及对印度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知道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以及其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学习以及佛教产生传播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四大种姓图表和分角色扮演,明确不同等级的区别;通过阅读有关种姓制度积极和消极作用的材料,培养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方法。
2.通过仔细观察《佛教旱期域外传播图》,了解佛教的发展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等级制度带来的隔离和危害,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认识到宗教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社会背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认识古代印度的独特文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印度种姓制度。
2.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对古代印度社会的影响及与佛教产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示意图。)
教师: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历史,金字塔和《汉漠拉比法典》展现了古代奴隶制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同学们看看地图,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除中国外还有哪个国家是我们没有谈及的?
(学生回答:古印度。)
教师:印度,我国古代史书上也称其为“身毒”“天竺”等,唐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依梵文译名为“印度”,沿用至今。今天,我们来看看古印度独特的社会面貌。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头脑风暴,并引入新知识,主要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做准备工作。
新课教学:
一、古代印度国家
印度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展示的地图,归纳梳理一下古代印度的发展历史。
(教师展示《古代印度》地图,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教师走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提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印度得名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在它东部还有同源的恒河。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两条大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光热充足、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12世纪,一群金色头发、蓝绿眼睛、身材高大的人由西北进入印度河中上游,后征服土著部落,在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他们就是“雅利安人”,他们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生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公元前4世纪中叶,列国中较强的摩揭陀建立了统一的孔雀帝国,并在阿育王时代达到鼎盛。关于阿育王的事迹,同学们可以阅读课后的“史海拾贝”进行了解。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又经历了多次的王朝更迭。
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国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各族人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具体都分成了哪些等级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与不同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等 级
名 称
种姓职业
种姓地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从事宗教事务
统治
阶级
第二等级
刹帝利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第三等级
吠 舍
从事农业、牧业、商业,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
被统治
阶级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从事农业、软业、渔业、狩猎以及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教师通过PPT展示空白表格,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填写。在学生填完后,教师任意抽问几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并展示教师填好的表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个等级不同的身份,教师展示材料,四位学生分别对应材料,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根据表演猜侧上述学生扮演的等级,教师点拨指导: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四个种姓等级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四个等级的区别,通过材料阅读认识四个等级的不平等,理解种姓制度给印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学生对于种姓制度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材料一 我们掌握着国家最重要的祭祀,能够与神交流,受到其他种姓的敬畏,就算是国王也需要对我们有足够的尊敬。
材料二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官吏,但我与国王来自同一种姓,我们掌控着国家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材料三 我是一名商人,虽然很富有,却需要供养着比我高等级的人,他们不需要劳动,也不让我享有权利,我的孩子也不能与他们通婚。
材料四 我从未享有过属于自己的权利,我的命运在我出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受人剥削与奴役,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
(学生活动。)
教师:从上面的材料以及四位同学对不同种姓的演绎,我们可以发现,四个等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特权阶级,而吠舍和首陀罗则属于被统治阶级。下面,我们再通过三则材料进一步了解不同等级之间的情况。
材料一 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作为栖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梨俱吠陀》在赞歌中这样说道:“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
材料二 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在婆罗门家庭中,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对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编自《摩诃婆罗多》
材料三 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婆罗门,就要被滚烫的油灌入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摘编自《摩奴法典》
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看到不同种姓之间的人有着怎样不同的情况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从材料一我们不难发现,种姓制度被统治者神化了,具有神权色彩。材料二、三说明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具有严重的不平等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从不同种姓娶妻人数和辱骂婆罗门的惩罚差异来看,四大种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强调种姓内通婚,但并不绝对。各种姓男子可以娶与自己种姓相同或低于本种姓的女子为妻,而女子不能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子。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由此可见,而且种姓和职业都是世袭的。
那么这样一种职业种姓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存在于印度社会,会给当时的印度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消极影响)种姓制度会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和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那么,种姓制度是否全是消极之处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则材料。(展示材料,并请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 必须指出,印度种姓制度的作用并非一概是消极的。它的积极一面是使印度民众在异己的文化或征服者面前有一种一致感。它还使个人在自己的团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相互帮助。尽管种姓内部存在斗争,但各个种姓都知道互相合作,特别是在各地村民议事会的立法和行政上。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学生共同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积极影响)从材料中我们看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种姓制度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种姓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一分为二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但是,种姓制度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我们在课本的阅读部分还看到了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被称为“贱民”的阶层,地位更加低下。时隔两千多年,种姓制度的阴石依旧笼罩在今天印度的上空,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观念。” 1955年印度法律才允许跨种姓通婚,2006年还为破除陋习出台新规—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同学们刚才都感受到了种姓制度的不平等,那么在古代印度,是不是也有人同样感受到了呢?我们继续接下来的学习进行了解。
三、释迎牟尼创立佛教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说明:
1.背景:公元前6世纪,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种姓制度下的印度社会矛盾激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去从事农业或商业,而有的吠舍和首陀罗则通过经商或高利贷,成了有钱的人。但种姓不以财产多少而变化,即使是贫困的婆罗门也是属于高等的,即使是富裕的首陀罗地位仍然是低下的。面对这样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成为第一个“顿悟”的人。
2.创立:出身刹帝利种姓的迎毗罗卫王子乔达摩·悉达多,29岁时因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等苦恼和不满婆罗门教的说教,弃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随后长期游历,弘扬佛法,直到80岁时去世。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看一下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佛教有什么特点。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拚陀罗的贱姓,他们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低贱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拚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迎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迎牟尼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
从这个故事里,你感觉到佛家所提倡的是什么?我想已经有同学有了答案,便是“众生平等”。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破除了种姓制度的界限,得到了许多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课件展示佛教思想及主张。)
教师:那么,佛教是不是号召人们打破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呢?
(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佛教宣扬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认为刹帝利地位高于婆罗门。另外,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由于佛教既被中下层民众接受,又有利于统治,因而在释迎牟尼去世后,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阿育王时期被定为国教,之后向外传播。
(PPT展示佛教早期向外传播的地图。)
教师:佛教在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中国,之后便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唐朝玄类西行以及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故事。佛教又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还从印度传向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历史地图,能有效的增进历史教学效果。
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史,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河与恒河孕育出古老的印度文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征服了这里,成为这里主要的居民,种姓制度也开始在印度确立起来。种姓制度将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反对婆罗门种姓特权地位的思想,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逐渐得到传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这节课我们也重新认识了佛教,了解到佛教产生背后的社会原因,相信同学们学过这一课后也能够对其他事物抱有平等的眼光。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讲述种姓制度时,指出其产生的背景与我国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有相似之处。讲佛教的产生和发展时,适当结合中国历史中玄类西行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佛教传播的印象,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夯实新学习的内容。
二、通过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通过表格归纳四个种姓等级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四个等级的区别,通过材料阅读认识四个等级的不平等,理解种姓制度给印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学生对于种姓制度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索养。通过自主阅读、史料研读、角色扮演、问题导引、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展示古印度地图和梳理古印度的历史线索,佛教旱期向外传播的地图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有关种姓制度不平等和种姓制度的影响等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佛教的产生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等。
课件31张PPT。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一 古代印度国家1、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国家有哪些?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古代印度地图印度河上游恒河公元前6世纪起
逐渐统一摩揭陀国
阿育王雅利安人入侵阿育王所立独石柱的柱顶(发现于鹿野苑废墟中) 阿育王(Asoka)是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2、古代印度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1)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2)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小 结
一、古代印度国家
1. 地理环境: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半岛。古代印度文明孕育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2. 早期文明: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半岛出现了早期文明。
3. 国家兴起: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进入“列国时代”。
4. 鼎盛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孔雀帝国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5. 继续发展:孔雀帝国之后,印度经历的重要王朝有贵霜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尔王朝等。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材料一 我们掌握着国家最重要的祭祀,能够与神交流,受到其他种姓的敬畏,就算是国王也需要对我们有足够的尊敬。
材料二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官吏,但我与国王来自同一种姓,我们掌控着国家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材料三 我是一名商人,虽然很富有,却需要供养着比我高等级的人,他们不需要劳动,也不让我享有权利,我的孩子也不能与他们通婚。
材料四 我从未享有过属于自己的权利,我的命运在我出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受人剥削与奴役,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 材料一 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作为栖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梨俱吠陀》在赞歌中这样说道:“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 种姓制度被统治者神化了,具有神权色彩。 材料二 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在婆罗门家庭中,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对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摘编自《摩诃婆罗多》
材料三 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婆罗门,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婆罗门,就要被滚烫的油灌入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摘编自《摩奴法典》 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具有严重的不平等性。吠舍 Vaisya刹帝利
Ksatriya婆罗门
Brahman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种姓制度的特点1、种姓界限森严;2、种姓职业世袭;3、种姓实行内婚。种姓制度的影响严重地阻碍
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小 结 材料 必须指出,印度种姓制度的作用并非一概是消极的。它的积极一面是使印度民众在异己的文化或征服者面前有一种一致感。它还使个人在自己的团体中有一种安全感,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相互帮助。尽管种姓内部存在斗争,但各个种姓都知道互相合作,特别是在各地村民议事会的立法和行政上。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积极影响:从材料中我们看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种姓制度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三、释迎牟尼创立佛教迦毗罗卫国遗址 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pí]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国,这里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平原盛产稻米,草原适合畜牧业,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后摩诃摩耶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蓝毗尼花园时,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枝时,就在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经考古证明,离此地西边1000公里就是释迦族的古都迦毗罗卫城。悉达多王子离开王妃及王宫释迦牟尼佛像(乔达摩·悉达多) 约前565~约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社会动荡和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佛教建筑上的菩提树雕刻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35岁的乔达摩·悉达多坐在一棵无花果树(后称菩提树,或菩树、觉悟之树)下开悟成佛,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佛教圣地鹿野苑佛教圣地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菩提树和金刚座) 此后便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人们宣传人生的苦难和解脱苦难的修行之路。他还到各地收授门徒,传播教义,历时40多年。基 本 教 义释迦牟尼佛祖像玄奘(陈袆 唐三藏)经典:《三藏》 佛教经典的统称。包括经藏(素怛dá缆藏)是释迦牟尼本人的言论和教训;律藏(毗奈耶藏)是僧人的戒律及佛事清规;论藏(阿毗达藏)是就经、律中的要点进行哲学阐释或解说。
通晓三藏的僧人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佛教主张现世行善修行、忍耐顺从、消灭欲望、放弃斗争,对维护统治者利益有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佛教被宣布为国教,成为国王维护统治的工具。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 佛教宣布为国教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博达佛塔建造年代不可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塔之一,也是尼泊尔最大的一座佛塔。公元前2世纪开始 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莫高窟云岗 石窟龙门石窟仰光寺印度中亚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泰国首都曼谷玉佛寺(建于1782年)韩国通度寺(建于646年)日本奈良东大寺(建于745年)朝鲜普贤寺(建于1042年)藏传佛教的文化代表——拉萨布达拉宫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在汉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并非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玄奘(俗名陈袆)
602~664
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偃师市)人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