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核心素养
分析、评价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出现原因及历史影响
②时空观念
①唯物史观
探究明清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发展及内在联系
③史料实证
从网上查找有关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材料,以及本课涉及的人物故事,增强学习兴趣。
④历史解释
理性分析、客观评判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价值局限
⑤家国情怀
体会明清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精神。
第一部分 回顾 ? 背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膨胀
礼教纲常日益严苛
统治阶级极端腐败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进步思潮出现
西学东渐兴起近代科学传入
明清社会发展特征
导致
导致
推动
推动
推动
推动
第二部分 人物 ? 思想
批判程朱理学
主张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制
提倡人民为主
反对重农抑商
提倡工商皆本
明
清
之
际
三
大
思
想
家
推动
”异端 离经叛道“
明代中后期 李贽
早
期
民
主
启
蒙
思
想
一、李贽。
1、个人简历。
①姓名:初姓林,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②籍贯:福建泉州府晋江。
③生卒:1527—1602年。
④家庭:幼年丧母,随父读书。
⑤性格:从小倔强,善于独立思考。
⑥职业: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⑦地位:大明王朝的“学术明星”与第一“思想犯”。
⑧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⑨经历:少年读书,青年中举,中年为官,晚年著书讲学,狱中自杀。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方面:
★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斥理学、理学家为假道学、伪君子。
★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
②经济思想: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
③历史发展: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
④社会思想: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提倡人类平等、婚姻自由,反对歧视妇女。
关于“李贽”的思想
1、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认为人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使人性得到自由发展。这种思想冲击了理学的什么观点( )
A. 四书五经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致良知 D. 三教合一
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扬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些信息反映了李贽( )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 揭露道学家压制人性。
B
B
二、王夫之。
1、个人简历。
①姓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
②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
③生卒:1619—1692年。
④信条:“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⑤著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尚书引义》《春秋世论》、《宋论》等书。
⑥经历: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曾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
⑦评价:
★谭嗣同:“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章太炎:“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瑞在于斯”。
2、思想主张。
“理在气先,万物皆天理,格物以致知!”
“非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
你们都错了,应该是“理在气中,行先知后;动静相对,变化日新”。
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穿越时空的对话
1、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C. “人伦者,天理也。”
D. “浙江有座山,我虽去不看它,它仍存在”。
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还要求富民大贾为“国之司命”。这些主张( )
A. 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B. 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
C. 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关于“王夫之”的思想
D
D
三、黄宗羲。
1、个人简历。
①姓名: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其为“梨洲先生”。
②生卒:1610~1695年。
③籍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④家庭:
★父亲:黄尊素(万历进士,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被迫害而死)。
★母亲:媱氏,生黄宗羲时曾梦见麒麟入怀。
★兄弟:黄宗炎、黄宗会(兄弟三人号称“浙东三黄”)。
★儿子:黄百药、黄正谊、黄百家。
⑤职业: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⑥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孟子师说》等50余种。
⑦经历:
★1610年,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
★1628年,黄宗羲入京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归乡后,即发愤读书。
★1630年,经友人介绍参加了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
★1642年,入京科举落第后,返回家乡。
★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建立,被阮大铖逮捕入狱。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回家乡,变卖家产,起兵抗清。失败,被清廷通缉,东渡扶桑,后返家隐居。
★1653年,开始著书讲学。康熙年间,拒绝入仕,著书立说,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1695年,久病不起,与世长辞。
〇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2、思想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提出将学校作为监督政府的舆论机构,并推选出贤者担任有实际权力的宰相以补救世袭君主的不足。
②黄宗羲还批评“君为臣纲”的伦理纲常,认为“君臣”应该是共同负担人民公共“利害”事物的人员,是平等的“师友”。
1、下列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
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 认为“天子之所是为必是”。
2、《明夷待访录》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
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 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
C.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关于“黄宗羲”的思想
B
C
四、顾炎武。
1、个人简历。
①姓名:本名绛,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②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
③生卒:1613~1682年。
④家庭:江东望族,父亲顾同应。母亲王氏,十六年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⑤职业: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⑥著作:《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
2、主要思想。
①政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即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
②民族思想: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治学方面: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家的空谈与“空疏学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1、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是( )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民主科学 D. 重农抑商
2、《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 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B. 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C. 人孝当先,舍身取义。
D. 存天理,灭人欲。
关于“顾炎武”的思想
A
A
第四部分 总结·评价
主流思想
程朱理学
非主流
进步思潮
影响
对当时影响有限
推动近代社会变革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对应练习: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步骤一:了解明清之际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性。
材料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政治主张的相同点。
答案:主张分治(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步骤二:明清之际思想家是否反对君主制。
(2)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君主权力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同意。理由:两人都是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
★步骤三:明清之际思想家政治主张的本质和局限。
(3)据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政治主张的本质。其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为什么?
答案:本质——认同现有制度,限制君主权力,挽救统治危机。原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知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对应练习: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