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1 08:1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学案
【教学设想】
一反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以“读”为红线,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活动,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活动量大、活动量足、活动面广。按“朗读——译读——背读——说读”四个步骤来进行,这样就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才思在课堂上飞扬。
【学习目标】
1、 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 深切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学习过程】
1、 朗读
上课伊始,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最好能吟诵,看谁读得最好。”一番话,就能激起同学们的激情,然后,指名学生站起来读,读完一个,大家就恰当地作出评论,这一环节最后放朗诵磁带示范。
2、 译读
这个环节分组进行,四人为一个小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集中问题难点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表现了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问题2:“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 和“临易水”各有什么含义?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问题3:《雁门太守行》运用色彩的妙处。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问题4:《别云间》的颔联怎样理解?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问题5:《别云间》的尾联怎样理解?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三、背读
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背得又流利准确又声情并茂,奖励前六名。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4、 说读
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要求都更高。所以在学生领会了诗歌内容并能熟练地将诗背下来之后,师导入,“同学们,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作一次交流,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好吗?”比如《饮酒》前两句:“诗人啊,你把房屋建在车水马龙的繁华地,为什么却感觉不到喧闹与嘈杂呢?”在老师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思维会打开,并很快会进入佳境。
【资料链接】
(一)诗人简介:
(1)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夏完淳: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
(二)诗歌的特点:
  ①抒情性。
  ②诗歌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集中概括。
  ③形式短小,结构富于跳跃性。
  ④语言高度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
(三)品鉴诗歌的思想情感 。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一是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特别是诗歌教学可以“读”字为主线,展开多节环节,如吟读、美读、译读、品读、思读等等;二是观念要创新,始终把训练学生的吟诵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拓展的能力放在首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情绪飞扬。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灵动的课堂里自由地翱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