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六经《论语》)(1)思想核心:“仁” “礼”爱人克己复礼(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哲学观: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仁”爱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百姓: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如何实现”爱人“忠恕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心无二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正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把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体现了保守的一面经济: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出现。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崩乐坏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四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的“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
不适应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知识体系(2)国内: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世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积极消极孔子的“爱”是有差别的爱,“礼”具有保守型。“仁”和“礼”是什么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想一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指仁爱,关爱别人。(有差别的爱)(2)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周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正名”﹡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基本主张是什么?为政以德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讲学图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中国教育史讲稿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有教无类二、老子与《道德经》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正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六经、《论语》)1、思想核心:“仁” “礼”爱人克己复礼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哲学观: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1)哲学思想“道”辩证法(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本源矛盾对立,相互转化道 是 万 物 本 原 “道”是本原,“道”无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摈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有什么积极意义?①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辩 证 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以上资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无 为 而 治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统治者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一般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返回到的原先古朴无为的状态,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积
极消
极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3、“无为而治” ,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正名“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六经、《论语》)1、思想核心:“仁” “礼”爱人克己复礼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哲学观: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1)哲学思想“道”辩证法(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本源矛盾对立,相互转化【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克己复礼 B.忠恕之道
C.仁者爱人 D.中庸之道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DB学以致用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CB5、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C.孔子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D.孔子的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B6.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
A.“无为而治” B .“忠恕”之道
C.“守静” D.“天法道,道法自然”B7.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严刑峻法
C.主张顺应自然 D.主张“天人感应”C8、老子和孔子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严刑酷法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改革
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A10、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因为( )
A.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
D.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D9、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思想”
C. 唯物主义思想
D. 朴素辩证法思想D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的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答案 (1)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
主要内容:仁;礼;实用;中庸。
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
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材料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38章》
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当大多数人都在宣扬礼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杀父弑君盛行,社会就开始出现混乱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礼乐制度维护了等级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治国理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材料三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13年度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工作会”上获悉,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已有410所“孔子学院”在110个国家“开花结果”,同时,还有74个国家的266个机构在排队申办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请回答: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