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学案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是读的是有声的书。” 因此,构建一个语文听力训练模式,使学生遵循听话活动的一般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分析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可是往往在生活实践中,却是苦于脑中羞涩,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视听活动中,视听的准备,态度方法乃至心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想象力差,不能在听话时运用头脑中储存的意象和知识进行想象、联想,难以对听到的信息作多项感受和分析等等原因。
(二)分析教材;
明确意义:“听、说、读、写”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听、读是输入是接收, 说、写是输出是表达,人们只有更多更好地接收,才能更多更好地表达。
(三)课题主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主要研究的问题:寻找提高视听效果的方法。
视听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没有文本资料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将学生置于一个完全需要依靠听看才能获取信息的位置上,让学生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去占有、去体验语文材料,并对其进行主观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学生对语言快速敏感的直接感受能力和综合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各种视听材料来训练学生眼耳并用的能力,改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偏觉”现象。师生共同总结视听过程中的得失,提炼方法。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学会用耳用眼,抓住主要内容,注意细节,提高视听效果。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善于抓住视听材料中有效信息,清楚、准确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
2、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视听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各种视听材料来训练学生眼耳并用的能力,改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偏觉”现象。师生共同总结视听过程中的得失,提炼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金海心的一首歌叫《把耳朵叫醒》中有句歌词写得好, 说“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顾城有一句诗写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来寻找光明”。希望我们这节课,也如早晨第一道阳光把你那“冷藏”已久的耳朵唤醒,也如黑夜给你的黑色的眼睛,找到我们所要找的光明。
(二)听话—辨音
我们先来作个听力游戏,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听清老师所念的绕口令,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它。(读两遍)
绕口材料:
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
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
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犁。
同学们现在可以讨论你们所听到的内容,互相切磋一下,整合你们的答案,我们看谁的准确。
谁来复述绕口令的内容,并念一遍你所听到的绕口令。
(三)听歌—想象
歌曲:《青春舞曲》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
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别的那样呦
别的那样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第一步:播放音乐,学生听完后复述歌词。
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四)听力训练:
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这来自于我们有效的听。现在是不是对自己的听力水平充满自信,那我们来小试牛刀一番!
认真听两遍朗读录音,按下面要求作答,你可以边听边答题。
听力材料: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样样称心如意。当我们与出类拔萃的人站在一起,便发现了自己的平庸;当我们与腰缠万贯的人站在一起,便发现了自己的贫穷;当我们与闭月羞花的人站在一起,便发现了自己的普通;……
不可否认,我们总有那么多不如人的“短处”。于是,我们抱怨.我们愁闷,然而所有的自我折磨并没有使我们的“短处”得以改善,相反,会将自己推向自卑的深渊。
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有关“破木桶”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破木桶和一只好木桶,同时被主人用来挑水,主人每次到家时,好木桶的水满满的,可是破木桶中的水却已经漏得只剩下一半。
为此,破木桶感到深深地内疚,请求主人解雇自己。听了破木桶的话,主人将它带到了自己每日挑水必经的小路上,指着争相盛开的鲜花儿说:“这是你的功劳啊!”
破木桶这才发现,在自己经过的一侧.一片欣欣向荣,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朵,而在好木桶的那一侧却光秃秃的不生寸草……
或许,破木桶不容易实现自己成为一只好木桶的愿望,然而,因为它给自己的缺点找到了一条出路——浇花,所以它会变得自我尊重。
像破木桶一样,我们总有不尽如人意,却又不易改变的“短处”,与自轻自贱相比,为自己的“短处”找条出路,难道不是明智之举吗
听的能力考查(共16分)
(认真听两遍朗读录音,按下面要求作答,考生可以边听边答题。)
1.请任意写出材料中的四个成语。(4分)
成语:1.一帆风顺 称心如意 出类拔萃 闭月羞花 欣欣向荣 自轻自贱 尽如人意腰缠万贯
2.面对自己的“短处”却采取抱怨、愁闷以及自我折磨的态度,会将自己推向哪里 (2分)
答:推向自卑的深渊。
3、破木桶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分)
答: 我们要像破木桶一样, 为自己的“短处”找一条正确出路。
4、请给材料拟两个恰当的标题。(4分)
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②为自己的“短处”找出路③不怕有“短”.就怕无为④……
这是某省一道中考题,你能答对几题,给自己打个分吧。如果给你文本,我相信大家这些题会答的更好的。我们的眼睛还是比我们的耳朵厉害多了。
(五)视听训练
大家也许有点累了,课间休息一会,欣赏一段录象。(播放录象),(打出视听题)。这些题你都会回答吗?
1、你能尽你所能回忆出短片解说词中提到的有关苏州特色的事物吗?
2、你能用一两句话或诗句来描绘短片中某一画面吗?
3、短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我们刚刚才表扬过我们的眼睛,比耳朵厉害,他们骄傲,休息了?可我看大家的眼睛都没闭起来休息呀,是谁休息了?是我们的脑,我们的心!古人老早就提醒我们了。
古人有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孔子
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二目不见,雷鼓在侧二耳不闻。 ——荀子
怎么办呢?我们的心可能会想起周星驰的那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一段精彩的录象,我没有…”我们就再给眼睛和耳朵一次机会吧,好好把握! (播放录象)
逐一回答问题!学生畅所欲言。
其中有关诗句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小桥流水人家。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野渡无人舟自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鱼戏莲叶间
(六)总结得失:
今天我们开展了很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肯定有成功也有失败,喧闹过后,总会沉静,能总结一下你今天的得与失吗?怎样才能在视听活动中做到“耳聪目明”?
学生一起讨论或独自思考。得出方法。
1、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有心理负担。
2、视听任务明确,抓有效信息。
3、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善于思考。
4、手耳眼并用,边听边记。
(七)老师寄语
生活处处有视听,目不转睛的看,聚精会神的听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受到一次次的洗礼,会欣赏到一种种不期而遇的美。我们一起努力!
(八)布置作业:
听今晚的新闻联播,尽你所能记下今晚的新闻内容。试一试你的视听能力。
教学反思
课堂由金海心的歌词“让第一道阳光把我们的耳朵叫醒”和已故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导入新课,首先我选择绕口令作为听力材料。主要目的是努力提高学生听的意识,把学生从无意识的听话状态下,引导到有意识的听话轨道上来;接着进行“听歌——想象”的训练 ,播放音乐《青春舞曲》,要求学生听完之后复述歌词,并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想象当时的情景,第三步、听力测试,提供一段听力材料《破木桶的故事》和听力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测试。在学生无意注意下提供一段音像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平时视听活动效率不高的的原因。提供原来的音像资料,重新赏析材料回答。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上各种活动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提炼出提高视听效果的方法。纵观这堂课的教学,小结如下
(一)、成功的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鼓励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有效的视听方法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发掘学生的视听潜能,使它与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加强了学生彼此的信息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作用,便于各种能力互相促进、提高。
2、教学设计良好
语文课堂应该是纵横古今、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应该时而活泼欢快,时而沉静严肃,时而奔放豁达,时而温婉细腻,并伴有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淡淡的儒雅气质。在这样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伴随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始终有一种美的享受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愿望。
我努力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在选材上,我选取了活泼的绕口令,有着欢快旋律的歌曲《青春舞曲》,富有深刻人生哲理的短文《破木桶的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短片《水天堂》。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并且引导他们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尤其是对古诗文的理解运用。
教学的难易梯度也较为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环境创设较好 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学生在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易于感悟视听材料带给他们的信息与情感,产生灵感,迸发创造火花。不断有生成,令人激动兴奋。
(二)、不足方面:
1、高估学生
学生的视听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在信息的获取上,语言表述上、语言的感悟能力上,还需要教师在这些方面给予训练和帮助。
2、由于时间的局限,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少,使部分学生思考不够深刻,回答问题时语言平白,缺乏文采。
教学是一门遗憾艺术,但我愿在这遗憾艺术中找到最美的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