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8 22:13:02

文档简介

《古代印度》
培优练习
1.课本剧表演是课堂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种姓制度的剧本,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 首陀罗担任官员 B. 吠舍在田间劳动
C. 国王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 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2.“根据某一宗教传说,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青少年时期,他深感人世无常,充满困难,决心寻求解脱苦难的出路。29岁时他出家修行,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得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宗教是伊斯兰教 B. 释迦牟尼应该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
C. 这一宗教提出“众生平等” D. 这一宗教信仰“耶稣”“上帝”
3.下列对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 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 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下图反映的是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该遗址位于(  )
A. 印度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尼罗河流域 D. 地中海沿岸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法典明确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职业等级,第四种姓则留给达塞人(当地土著)。达塞人不准参加宗教仪式,也不能拥有征服者所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什么?金字塔与“国王”有什么关系?
(2)材料二中的“法典”出自世界古代哪一王国?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他制定法典的真实目的(实质)又是什么?
(3)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古代哪一国家?材料中“前三个种姓”依次指哪三个?“第四种姓”又是指的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4)上述材料中三个文明的发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印度种姓制度中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被认为低贱的职业,不能担任官职,A项不符合史实;B项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B符合史实;C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包括国王,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C符合史实;D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D符合史实。故选A。
2.C
【解析】依据提示词“释迦牟尼”,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C项符合题意;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默罕默德,A项不合题意;“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刹帝利,包括国王、武王和官吏等。B项不合题意;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宣传的“救世主”,被称为上帝。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盛行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不正确”是解题的关键,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4.A
【解析】此题中的图片是教科书中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以此判断是A答案。
5.(1) 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2)古巴比伦王国。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3)古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评价: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自诩为“太阳神之子”。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利的象征。这些陵墓外形近似汉字“金”字,因此我国称它们为金字塔。因此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因此,材料二中的“法典”出自世界古巴比伦王国。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可知,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制定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3) 根据材料三“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一等级的人民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因此,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古印度;材料中“前三个种姓”依次指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第四种姓”又是指首陀罗。其评价是: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三千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因此,上述材料中三个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代印度》
基础练习
1.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 日耳曼人 B. 雅利安人 C. 印第安人 D. 苏美尔人
2.在古代印度等级制度中,向神庙上供的等级是(  )
A. 吠舍 B. 刹帝利 C. 婆罗门 D. 首陀罗
3.“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纳”,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纳制度。这种制度(  )
A. 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C. 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D. 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下列对佛教的诞生的相关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 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 B. 诞生于古代印度
C. 创始人为释迦摩尼 D. 要求人们修行以得道成仙
5.下列是四位同学扮演“印度等级制度”课本剧的对话。甲同学:我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乙同学:我虽不是处于独尊地位,但我掌握国家行政和军事大权。丙同学: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没有政治权利,必须纳税形式供养第一、二等级。丁同学:我是被征服者,因贫困破产失去土地,从事低贱的职业。据此判断,哪位扮演者属于吠舍等级?( )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丙同学
6.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是(  )
①婆罗门 ②刹帝利 ③吠舍 ④首陀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7.“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你知道这首诗词与哪一宗教有关(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
8.古代印度形成了“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据此判断,古代印度农民属于哪一等级(  )
A. 刹帝利 B. 首陀罗 C. 吠舍 D. 婆罗门
9.古印度“种姓制度”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其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④①
10.阿育王在印度是家喻户晓,他的身份是刹帝利,和刹帝利有关的制度是(  )
A. 封建等级制度 B. 分封制 C. 民族分化制度 D. 种姓制度
11.种姓制度诞生于下列哪一古代国家(  )
A. 埃及 B. 巴比伦 C. 雅典 D. 印度
12.根据《律奴法典》的记载,神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种姓之间等级分明,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首陀罗不能享有财产权;等级越高授予的墓冢越大。上述现象出现在(  )
A. 西亚两河流域 B.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C. 东亚黄河流域 D.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1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
A. 古埃及奴隶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古印度种姓制度 D.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材料二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请回答:
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等级。
材料二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的世界地位怎样?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之处?
15.阅读材料:
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摩奴法典》
请回答:
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哪个国家?反映了社会上什么制度?
这部法典有关规定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人各属于哪些阶级?
(3)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人古代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祭祀贵族属于第一等级,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向神庙上供的等级是婆罗门,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刺激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摩尼;中国的道教要求人们修行以得道成仙。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C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故选C。
6.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由此可知前婆罗门和刹帝利属于统治阶级,①②符合题意;吠舍和首陀罗属于被统治阶级,需排除含③或④的BCD三项。故选A。
点睛: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又称“种姓制度”。各等级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其中只要记住了各等级的人员构成,便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7.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诗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无政治权利;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故选C。
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中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故选C。
点睛:要掌握印度四个阶级的职责和地位: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把,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10.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和首陀罗 。故选D。
1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古代印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A项金字塔四埃及古代的文明成就;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C项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种姓制度自上而下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 “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印度位于亚印度河、恒河流域。故ABC不符合题意,选D。
1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祭祀贵族属于第一等级,国王属于第二等级,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首陀罗、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是解题的关键,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14.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2)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奴隶主阶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掌管祭祀;刹帝利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二等级,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三等级,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四等级,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3)根据材料二的“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15.(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2)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
【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印度,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以这部法典有关规定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四个等级中波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无政治权利;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无任何政治权利。种姓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雅利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谓四个等级由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的说法,纯粹是通过编造神话来加强统治者权威的,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
《古代印度》
提高练习
1.几位同学排练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一部短剧,以下场景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 首陀罗在主持祭祀活动 B. 吠舍在法庭上审讯犯人
C. 婆罗门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D. 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
2.印度的男女青年纵使青梅竹马,相互爱慕,但如果双方等级不同,最终也不成眷属,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种姓制度
C. 人权未普及 D. 佛教的规定
3.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禁锢印度人民的枷锁。“它”是 ( )
A. 种姓制度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封君封臣制
4.九(1)班的元旦节目是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 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 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 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巡视 D. 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5.阿迪加在小说《白老虎》中写道:“印度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一描述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印度曾推行(  )
A. 班田收授法 B. 租庸调制 C. 分封制 D. 种姓制度
6.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7.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 四个等级间的权利义务的多少
C. 严格的等级关系 D. 等级间的种族差别
8.古印度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内蕴。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到“种姓制度”时,哪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
A.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B. “我爱慕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却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C.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
D. “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9.秦始皇如果穿越到古印度,那么按照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他应该属于哪个等级(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10.请结合地理知识识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1)从左至右分别填出四大古代文明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A.B.C三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有一项残酷压迫奴隶或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内容。想一想,分别是什么?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3)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种姓制度中,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A项描述错误;吠舍没有权利审问犯人,B项描述错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是最高阶层,是剥削阶级,不可能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C项描述错误。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准互相通婚等。因此,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故B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果,与印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人权未普及不是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故C不符合题意;佛教主要宣传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与题干的悲剧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禁锢印度人民的枷锁、等级制度”可知,“它”是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不符合史实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是掌管宗教的祭司;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是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不可能担任官吏在巡视,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等级森严”“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结合印度古代的社会制度,可知这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A项是日本的制度;B项是中国唐朝时期的制度;C项是中国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故选D。
6.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所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故选B。
7.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由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等级间的种族差别,故选C。
8.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不同等级之间不能通婚;武士和国王同属刹帝利,属于第二等级,C项表述错误;大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制定的奴隶制法典,故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位于A处尼罗河流域的是古代埃及,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是古代印度,位于黄河流域的是古代中国,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1)A:古代埃及文明B:两河流域文明C:印度文明D:中国文明
(2)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
(3)大河流域。原因有: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1)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古代埃及的文明,古代埃及地处非洲,属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B项是处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文明;C项处于印度和流域的明是古代印度文明;D项是处于黄河流域的文明的是中国古代文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转制政权强化的外部表现。法老是绝对专制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他活着是统治者,死后复活还是统治者。只有高度集权的奴隶制转制主义政权,才有可能征调劳力,组织劳动,为了国王的专横、奢侈而不顾给人民带来多大的苦痛和灾难。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印度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把人们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级刹帝、吠舍、首陀罗。
(3)根据图片可知,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