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书社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上古亚非文明”第2课内容,本课从“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三个子目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学诊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施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
《汉漠拉比法典》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查学诊断(PPT出示):
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人侵者乘势而人,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补充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导学施教:
目标导学一:楔形文字
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版。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欧洲学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破译工作,考证出它是一种古老文字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哪一古老居民?为什么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是泥土?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苏美尔人。因为古代两河流域气候干旱,缺少书写材料。楔形文字是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潮湿的泥版上“写成的,泥版晾干后成为泥版文书,便于保存。
目标导学二:文明更迭
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两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一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公元前2000年左右,哪一游牧民族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一些独立的国家?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阿摩利人。
目标导学三:依法治国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O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O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练测促学:
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加喜特人 D.古埃及人
2.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右图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
A.阿卡德人 B.苏美尔人 C.阿摩利人 D.雅利安人
4.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5.我想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请你告诉我应选哪个作为素材(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6.《汉谟拉比法典》一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这表明法典( )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点拨: (1)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时制定。
(2)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3)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两河流域,探寻了古代西亚这段尘封的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人类最旱的文明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在这里勃兴,辉煌鼎盛。透过《汉漠拉比法典》,我们了解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漠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为严密的国家。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正如历史学家们的评价:“法典照亮了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照亮了后世的法治之路。”以《汉漠拉比法典》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课件出示本课知识巧记)两河流域地肥沃,苏美尔人先建国;
创建文字是楔形,种族消亡因内争。
游牧民族乘机侵,阿摩利建巴比伦。
汉谟拉比制法典,巩固统治缓矛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巩固课堂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明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本课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教材的第一子目“两河流域的旱期国家”虽是阅读内容,但仍引导学生梳理出两河流域的概况,以便从宏观上掌握两河流域历史演进的特征。
对《汉漠拉比法典》的教学,则重在使学生了解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透过法典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而非仅仅着眼于其阶级局限性,这也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课件20张PPT。学 习 目 标123一、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 。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人侵者乘势而人,
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查 学 诊 断苏美尔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二、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 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 即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区域大国。阿摩利汉谟拉比查 学 诊 断三、汉谟拉比法典
4.目的:为了 。
5.地位:《 》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 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汉谟拉比法典贵族查 学 诊 断两河流域刻有楔形文字的碑 位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广袤的冲积平原即两河流域,这里与古埃及一样,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文明孕育出的楔形文字也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
楔形文字是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湿润的泥板上“写”成的,因为按压时,总是“笔头”先行,提“笔”后留在泥板上便是一串串横竖交叉、前尖后阔、形似木楔或钉头的符号。“写”好的泥版经过晒干或烘干,就成为泥版文书。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发现对当今考古学家研究两河流域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9世纪以前,人类对两河流域地区的历
史知之甚少。直到古文字学家破译楔形文字,考古学家发掘出大批古城遗址,人们才知道早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苏美尔人城市遗址汉谟拉比 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他自称“月神的后裔”,是古巴比伦最伟大的国王。 作为:
①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个人统治,大力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
②进一步对外扩张,统一两河流域,使古巴比伦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③命人编写一部内容丰富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一座神殿里,现在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石柱上部是一副精致的浮雕,太阳神把象征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柱中部刻着法典的具体条文,法典共有正文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和审判制度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很多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材料一: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 一个人(自由民)挖出了另一个人(自由民)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该被挖出来。
如果他(自由民)挖出了奴隶的眼睛,或者打 碎奴隶的骨头,他将付它(奴隶)价值的二分之一。
材料二:奴隶可以买卖,也可以抵债,如果奴隶对他的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们的主人将可以挖去他的耳朵。
材料三:奴隶可以被任意处死,杀死奴隶不偿命,只须赔偿奴隶主的经济损失。 ——摘自《汉谟拉比法典》思考:《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法典。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法律不是万能的。它由人制定,也需要由人来正确执行。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的人,再好的法律也会流为空文。汉谟拉比死后,由于继位的国王无能,尽管有法典的存在,但国家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公元前16世纪初,被外族所灭。巴比伦城遗址(公元前19世纪左右建成,公元前3世纪衰落,公元2世纪成废墟)导 学 施 教目标导学一:楔形文字
17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在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泥版。有人认为这是虫子爬过的遗迹,有人认为是古人的文字。欧洲学者展开了长期、艰苦的破译工作,考证出它是一种古老文字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哪一古老居民?为什么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是泥土?
苏美尔人。因为古代两河流域气候干旱,缺少书写材料。楔形文字是用削尖的木棍压在潮湿的泥版上“写成的,泥版晾干后成为泥版文书,便于保存。 导 学 施 教目标导学二:文明更迭
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两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一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公元前2000年左右,哪一游牧民族侵入两河流域建立一些独立的国家?
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阿摩利人。 导 学 施 教目标导学三:依法治国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O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O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
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 练 测 促 学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加喜特人 D.古埃及人
2.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右图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
A.阿卡德人 B.苏美尔人 C.阿摩利人 D.雅利安人ABC练 测 促 学4.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5.我想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请你告诉我应选哪个作为素材(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6.《汉谟拉比法典》一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这表明法典( )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ABB练 测 促 学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
材料二 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J.摩尔根指导的
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
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哪些方面?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时制定。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知 识 巧 记两河流域地肥沃,苏美尔人先建国;
创建文字是楔形,种族消亡因内争。
游牧民族乘机侵,阿摩利建巴比伦。
汉谟拉比制法典,巩固统治缓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