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学案
《望岳》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情境创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了解诗的内容,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4) 讨论下列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自我检测: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钱塘湖春行》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二、情境创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注意: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2、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四、自我检测:
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3、第五、六句写了什么
(花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浅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4、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
(用抒情方式)
五、巩固训练: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登飞来峰》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二、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三、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自我检测: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巩固训练: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 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3、《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