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芳草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③“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是一首送别词,塑造的是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深爱丈夫并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从“留”“送”“捻”等动作和“君也去,远蓬莱。千里地,音信乖”等语句可以看出,词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词句。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遣悲怀①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①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②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沽酒拔金钗”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表现其安于贫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表达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个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的形象。
【答案】CE
【解析】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炉火熊熊燃烧是作者眼前的幻象。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二字,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概括景象应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用意在内容上的作用是抒情,突出主旨;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呼应标题。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梅 雨①
[唐]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是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自己内心烦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首先要结合诗歌的颔联及注释“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结合颔联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乌夜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注】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秦州,被徙沙漠,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赠之。”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乌鸦栖枝,织锦秦川女在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夕阳暮云,乌鸦盘旋喧嚣,将栖未栖;织锦女子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悲愁郁结,停织落泪。
【解析】要描绘出诗中展现的景象,首先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词语。起首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思妇。远方的丈夫何时归来?“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追忆昔日恩爱,感念此时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①
王 炎②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此时他七十五岁。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内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唯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这首词作者主要是通过形与神两方面来刻画桂花形象的。“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是写桂花的形,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层层绿叶,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是写桂花的神,就像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宜兴
曾 幾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幾: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在作此诗的头一年十二月,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紧扣“发宜兴”,一个“又”字表达作者心境凄凉。
B.第二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反映作者事业无成。
C.第三联表现手法独特,既有对偶,也有叠词,还采用想象联想,充分地彰显其内心的感受。
D.第四联运用借代手法,以“张公”“善权”代宜兴景致,表达了对宜兴山水的留恋,这是实写。
E.本诗标题为“发宜兴”,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述怀”并非主体,“纪行”才是中心。
【答案】BE
【解析】B.“事业无成”无据,应为“为官清廉”。E.“述怀”才是中心。
(2)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不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由“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为官清正廉洁。
【解析】首联以人生感慨入笔,叙写自己老来仍罹流离之苦。颔联承此而来,表达客居阳羡难回故乡的离愁。结合这两句的内容可知,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年迈、漂泊、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身上“无一钱”,也说明了诗人为官清正廉洁。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菊那淡雅的风姿;“融融”运用通感,“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
B.第二联用典写菊花之美,写色说成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写香说成与罗含宅中的菊花一样,这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第三联对比鲜明,一“禁”一“怯”,写菊花不怕被露水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赋予了菊花软弱的性格。
D.第四联阐述菊花希望自己被制成美酒,装在金鹦鹉螺状的酒杯中,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表明诗人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
E.这首诗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突出的特点是状物新奇,物我交融,毫无晦涩之感。
【答案】CD
【解析】C.“软弱”分析错误,这两句表面写菊,实则别有寄托。李商隐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这并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他最担心的是时间流逝,事业无成,虚度年华,有一种美人迟暮之感。D.“表明诗人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属于任意拔高,实际是暗含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菊花高贵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解析】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写出了菊花的佳色神韵。罗含宅中菊的香味,说明了菊花的味香。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①
梅尧臣
不趁常参久②,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③,肯听竹禽啼。
【注】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阕。②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官员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官员一般在五更前鸡鸣时便需等待上朝,是谓待漏。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2)本诗尾联“山王”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相似?作者写“山王”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垂钓者。作者写山王是以山、王类比欧阳修,希望欧阳修保荐自己:欧阳修像山、王一样显贵,不知道肯不肯听作者说话,看到作者的长处,从而向山涛举荐嵇康一样举荐作者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以及比较诗句的含义。首先明确注释中的内容“山涛曾举荐嵇康”,再结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答出尾联的含义是希望欧阳修像山涛举荐嵇康一样举荐自己。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这首诗塑造的是一个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者形象。在分析诗人形象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以及诗的意象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