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

文档属性

名称 超重和失重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广东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08 15:01:00

文档简介

§4.7 《超重和失重》学案
【学习目标 】
1.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1.共点力平衡
(1)共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或做_________________,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超重与失重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如果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的作用力的__________,即物体正好以大于等于_________,方向________的加速度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下列关于超重和失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其重力增加了
B.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其重力为零
C.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其重力减小了
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质量及受到的重力都没有变化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向上运动,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B.只要物体向下运动,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C.只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与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无关
D.只要物体在竖直方向运动,物体就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升降机地板上放一个弹簧秤,盘中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秤的读数为0.8mg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4.电梯内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线挂在电梯天花板上.当电梯以?g/3?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
A. mg B. mg C. mg D.mg
【基础训练 锋芒初显】
5.某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质量为60kg的物体;而在一个加速下降的电梯里,此人最多能举起质量为80kg的物体,则此时电梯的加速度应为 m/s2;若电梯以5m/s2的加速度上升,则此人在电梯中最多能举起质量为 kg的物体(g=10m/s2).
6.如图所示的装置以加速度2m/s2竖直上升时,装置中斜面体的倾角α=37°.质量为10kg的小球对斜面的压力是 N;对竖直板的压力是 N(g取10m/s2).
7.质量为200kg的物体,置于升降机内的台秤上,从静止开始上升,运动过程中台秤的示数F与时间t的关系用如图7-6所示,求升降机在这段时间上升的高度.(g取10m/s2)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8.如图所示,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体B,质量为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物体A的质量为m,A与B之间无摩擦,当A以初速度v0沿斜面向上滑动时,B对地面的压力多大?
9.一个质量是5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个弹簧秤,弹簧秤下面挂着一个质量为m=5 kg的物体A,当升降机向上运动时,他看到弹簧秤的示数为40 N, g取10 m/s2,求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
10.如图1所示,容器中盛有密度为ρ1的液体,容器口上有支架用细线拴着,一个密度为ρ2,质量为m的小球浸在液体里(ρ2>ρ1)现将细线剪断,试求小球在下沉过程中,台秤读数的变化量(忽略液体阻力).
解题方法提示:巧用超重和失重观点解题!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1.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合外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及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处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时,经常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成正交分解来列力的平衡方程。
3.超重不是重力增加,失重也不是重力减小,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消失,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变。
4.物体加速度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向下,出现失重现象,与速度方向无关。
5.在处理超重和失重问题时,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问题。
【课外阅读】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难题解答:由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小球下降的同时,有一个与小球等体积的液体球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上升,从而填补了小球所留下的空穴.以液体、容器和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此过程可以等效成有一个质量 △m=m球-m液的球以加速度a下降,系统处于失重状态.
加速度a =
等效球质量 △m =m球-m液=(ρ2-ρ1)V
绳子未断时台秤的读数N= Mg(M为系统总质量)
绳子断后,台秤的读数 N′=Mg -△m a=N-△m a
故台秤的示数变化量为:
讨论:1、若ρ1=ρ2,则△N=0即台秤示数不变化.
2、若ρ1>ρ2,即当小球由液体内上浮时,台秤读数还是变小,因为小球在上浮时有等体积的液体球在等加速度下降,系统处于失重状态.
课 题: 超重和失重
【设计思想】
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新知识,达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本课将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等教学元素,力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动手观察能力。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以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教学仪器】
1)健康秤、超重(失重)演示仪、纸条、钩码、各类超重(失重)小实验器材、矿泉水瓶子、两本课本、一条纸带
2)信息电教实验设备: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说明:1 激疑1——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激疑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激疑3——为什么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
2. 本实验采用“数字信息系统”,本实验可记录超重、失重现象中拉力或压力的变化过程,显示瞬时值的大小。
3.“实践应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超重、失重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关实际问题,例如估算、游戏、自主实验等,并通过自主活动和交流体验猜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
播发学生自拍视频:自己的老师称体重,在秤上蹲下和站起。
现象:秤的示数发生变化。 (难道老师的体重发生了改变?)
由以上两个学生实验引出课题“超重和失重”
板书: 超重和失重

提出问题:
从实验出发,围绕着超重和失重,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学生探究:
解决问题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用纸带挂上钩码,然后迅速上提。
现象:纸带断了。 (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怎么会断呢?)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
1. 纸带断了说明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了,大于钩码的重力。
2. 磅秤的示数表示的是人对秤的压力,秤的示数增大表示人对秤的压力大于人的体重。
这些都是超重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关于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文字描述。
板书: 超重 失重
F拉(或F压)> G F拉(或F压)< G
学生指出实验中的失重现象:秤的示数减小表示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精心设疑1:在超重和失重现象当中物体实际重力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

解决问题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一:学生站在健康秤上,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探究实验二:小组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学生站在健康秤上,手托一个物体,物体随人一起上升和下降。用力的传感器记录物体对手的压力的变化过程。
学生分析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找出超重和失重现象分别所对应的图象部分。
经图象分析发现上升过程中有超重和失重,下降过程中也有超重和失重。显然出现超重还是失重现象并不是取决于速度的方向。那么出现超重还是失重现象究竟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结合称体重实验时的体验和感受,学生进一步分析物体在上升过程中运动情况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提示1】上升过程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初速为零,末速为零,中间速度不为零)
【提示2】比较超重现象所对应的两种运动情况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代表交流分析结果:
1)物体上升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上升、减速上升;
物体下降过程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2)当物体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会出现超重现象;
当物体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3)出现超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失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下。
板书: 超重 失重
a向上 a向下

2)理论分析:
解决问题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播放动画视频:慢慢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学生对超重现象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写出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物体对悬挂物拉力)F的表达式。
板书:先规定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超重 失重
N -mg =ma mg –N=ma
【即时训练】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学生实践活动:
活动一、器材:两本普通的课本,一条长约1m、宽约1cm的纸带、吊篮等。
操作:◇将长纸条压在两本书之间,把课本静置在桌上,用力抽纸条,纸条被扯断。
同样将长纸条夹在两本课本之间,再让它们作自由落体运动,抓住纸条的手可毫不费力的把纸条完好的抽出。
活动二、器材:取一只塑料瓶,在下端靠近底边处钻一个小孔,用手堵住瓶口,然后往瓶里加满水。
操作:◇把手拿开,看到水流出来为什么?
◇放手让瓶子在高处自由落下, 水还会流出来么?为什么?
【提示】当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多少?
【提示】由活动中引出完全失重的概念
板书: (完全失重) a = g(竖直向下) F压 = 0
总结反思:
1) 以组为单位,总结与超重或失重现象有关的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2) 以组为单位,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与其它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即时训练】
一、课堂讨论:
一道智力题目:
一座便桥只能承重60kg,某人质量为50kg,要携带两个铁球过桥,每个铁球的质量均为10kg,这个人如何安全过桥?题目的答案是:这个人只要将两个铁球轮流上抛再接住,这样,总有一只铁球在空中,人的手中只有一只铁球,人和一只铁球的质量刚好60kg,所以可以安全过桥。讨论一下,这道智力题的答案对吗?
2. 一只乒乓球先用金属丝压在水里面,然后突然撤掉金属丝让乒乓球上浮,已经平衡的天平会不会失去平衡呢?你觉得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呢?
二、联系实际:
1.我们已经解决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飞机去旅行呢?为了简化问题,我假设旅客是乘直升飞机去旅行,当直升飞机加速上升时,哪位同学能分析这种情况下,人的心脏处于什么状态?请注意这颗红色的桃形表示人的心脏。
【板书设计】
1、超重: 视重 > 重力
定义:2、失重: 视重 < 重力
超 3、完全失重:视重 = 0

与 实质: 1、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失 2、压力或拉力大于重力――――超重;压力或拉力小于重力――――失重 

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产生条件: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
【设计反思】
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随堂实验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分析来看,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参与性高,气氛活跃,通过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等教学元素,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但由于信息新颖,课堂需要老师科学引导,进度需要注意把握。
课件20张PPT。超重和失重第四章 第6节 力与运动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评价说课程序 板书、学案设计一、教 材 分析“超重和失重”是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6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运动学”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深化,所以具有基础性;又为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又具有预备性。同时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释实际生活现象的好素材,因此是很重要的内容. 本节教材的内容 本节重点、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 掌握 二、学情分析刚刚学过“牛二”,学生对非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受力分析不是很熟练,对于“牛二”的应用能力还显得稚嫩,很难单纯从理论上自主得出超、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超重的条件是a向上,失重的条件是a向下,而与速度方向无关)。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有较大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的“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如典型的例子,“乘坐飞机时允许免费携带20公斤的行李,而旅客带了40公斤,超重了!” 知识储备 其他能力思维能力三、三维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理解】 【学情分析】【参考其它版本】了解实际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具体实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知 识 与 技 能过 程 与 方 法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理论上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的本质。
2、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教法及教学手段 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学案教学法。分组探究,动画演示,分组讨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生活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探究式教学 四、学法指导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积极倡
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
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具体措施:学生主要运用实验
、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
等学习手段,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过
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一个“放”字,强调一个“导”字。 五、教学设计自拍情景,设疑导入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反馈练习 ,引申提高小组活动,归纳小结媒体演示,启示诱导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播放老师自拍视频:老师称体重,并且老师在秤上蹲下和站起。
现象:秤的示数发生变化。 老师在秤上蹲下和站起。
设疑1:难道老师的体重发生了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从生活情景中引出课题“超重和失重”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突出一个“趣”字。老师视频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设疑2: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怎么会断呢?钩码变重了吗? 引导学生总结:
1. 纸带断了说明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了,大于钩码的重力。体会超重!
实验操作简单,实用! 学生动手实验:突出一个“疑”字。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设疑2: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怎么会断呢? 观察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探究实验一:学生站在健康秤上,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探究实验二:小组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学生站在健康秤上,手托一个物体,物体随人一起上升和下降。用力的传感器记录物体对手的压力的变化过程。突出一个“探”字。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理论分析 解决问题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播放动画视频:慢慢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引导学生推导出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对超重现象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写出物体对支持物压力(或物体对悬挂物拉力)F的表达式。先规定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超重 N-mg =ma
失重 mg –N=ma 突出一个“导”字。动画视频课堂训练 典型例题:弹簧秤的秤钩上挂一个4kg的物体,在下列情况下,物体的重力是多少?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大?(g= 9 .8 m/s2 )
(1)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上升
(2)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上升
(3)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
(4)以0 .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
(5)以9 .8 m/s2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设计意图:1.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2.学生演板,强化格式。突出一个“精”字。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学生活动
由活动中引出“完全失重”的概念设问:为什么两次拉纸带的感觉不同? 体验完全失重的感觉,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活动一、器材:两本普通的课本,一条长约1m、宽约1cm的纸带等。当瓶子自由下落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多少? 活动二、器材:取一只塑料瓶,在下端靠近底边处钻一个小孔, 突出一个“放”字。实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五、总结反思(1) 以组为单位,总结与超重或失重现象有关的实验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2) 以组为单位,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并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与其它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各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1.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
2.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 。突出一个“思”字。五、课堂讨论 典型例题:1.我们已经解决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飞机去旅行呢?为了简化问题,我假设旅客是乘直升飞机去旅行,当直升飞机加速上升时,哪位同学能分析这种情况下,人的心脏处于什么状态?请注意这颗红色的桃形表示人的心脏。设计意图:.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2.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能力。突出一个“活”字。一道智力题目
一座便桥只能承重60kg,某人质量为50kg,要携带两个铁球过桥,
每个铁球的质量均为10kg,这个人如何安全过桥?题目的答案是:这
个人只要将两个铁球轮流上抛再接住,这样,总有一只铁球在空
中,人的手中只有一只铁球,人和一只铁球的质量刚好60kg,所
以可以安全过桥。讨论一下,这道智力题的答案对吗? 六、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


评知识+技能过程+效果七、板书设计实验探究自主活动 §4.7 《超重和失重》学案
【学习目标 】
1.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1.共点力平衡
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物体保持_______或做________________,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超重与失重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_________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如果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的作用力的__________,即物体正好以大于等于_________,方向________的加速度运动,此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4.7 《超重和失重》学案
A.只要物体向上运动,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
B.只要物体向下运动,物体就处于失重状态
C.只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与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无关
D.只要物体在竖直方向运动,物体就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升降机地板上放一个弹簧秤,盘中放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秤的读数为0.8mg时,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4.电梯内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线挂在电梯天花板上.当电梯以?g/3?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 )
mg B. mg
mg D.mg
知识回顾
奠定基础精心设疑理论探究 小组讨论评价交流反馈练习
引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