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9 14:12:18

文档简介

古代印度 培优练习
1.(题文)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 )
A. 商人财产多 B. 官吏财产多
C. 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仇 D. 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
2.课本剧表演是课堂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种姓制度的剧本,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 首陀罗担任官员 B. 吠舍在田间劳动
C. 国王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 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3.在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的等级属于(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4.几位同学排练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一部短剧,以下场景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 首陀罗在主持祭祀活动 B. 吠舍在法庭上审讯犯人
C. 婆罗门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D. 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法典明确规定,凡拐骗、藏匿他人或宫廷奴隶者处死刑;理发师未经奴隶主许可而剃掉奴隶发式标记,应处砍手之刑……奴隶打自由人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将遭受割耳之刑。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享有的职业等级,第四种姓则留给达塞人(当地土著)。达塞人不准参加宗教仪式,也不能拥有征服者所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什么?金字塔与“国王”有什么关系?
材料二中的“法典”出自世界古代哪一王国?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他制定法典的真实目的(实质)又是什么?
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古代哪一国家?材料中“前三个种姓”依次指哪三个?“第四种姓”又是指的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4)上述材料中三个文明的发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商人属于吠舍、官吏属于刹帝利,因此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得到所学知识点的能力,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古代印度”,古代印度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印度种姓制度中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从事被认为低贱的职业,不能担任官职,A项不符合史实;B项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B符合史实;C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包括国王,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C符合史实;D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D符合史实。故选A。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可知,这户人家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吠舍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三个等级,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种姓制度中,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刹帝利命令军队出兵作战”符合史实,D项符合题意;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A项描述错误;吠舍没有权利审问犯人,B项描述错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是最高阶层,是剥削阶级,不可能在自己的田地里劳动,C项描述错误。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1) 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2)古巴比伦王国。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3)古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评价: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埃及国王被称为“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自诩为“太阳神之子”。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利的象征。这些陵墓外形近似汉字“金”字,因此我国称它们为金字塔。因此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因此,材料二中的“法典”出自世界古巴比伦王国。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在引言部分,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可知,材料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制定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
(3) 根据材料三“由于雅利安人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受鄙视的臣民混合,并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一等级的人民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因此,材料三的现象出现在古印度;材料中“前三个种姓”依次指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第四种姓”又是指首陀罗。其评价是: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三千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因此,上述材料中三个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亚非文明古国包括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也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水是农业灌溉必不可少的,而古文明的发祥地都以农业文明为主。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古代印度 基础练习
1.右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希腊
2.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 )
A. 分封制度 B. 种姓制度 C. 领主制度 D. 专制制度
3.种姓制度诞生于下列哪一古代国家( )
A. 埃及 B. 巴比伦 C. 雅典 D. 印度
4.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
A. 宣传种姓制度 B. 宣传“众生平等”
C. 倡导刻苦修行 D. 号召削弱王权
5.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6.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种姓,其社会地位终身难以改变。一般来说,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交往乃至通婚都严格受限。它描述的是( )的制度。
A. 埃及 B. 中国 C. 印度 D. 西亚
7.(题文)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 日耳曼人 B. 雅利安人 C. 印第安人 D. 苏美尔人
8.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 古印度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希腊文明 D. 古埃及文明
9.“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反映了古代哪一文明的社会状况( )
A. 古代印度 B. 古代希腊 C. 古代埃及 D. 古巴比伦
10.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个等级(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首陀罗 D. 吠舍
11.在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属于统治阶级的是( )
①婆罗门 ②刹帝利 ③吠舍 ④首陀罗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12.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
A. 形成种姓制度 B. 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C. 建造金字塔 D. 实行民主政治
13.下图所示形象反映是一文明古国的社会状况的。这一文明古国是( )
A. 古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D. 古希腊
14.你看过电影《阿育王》吗?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按印度种姓制度阿育王属于第几等级( )
A. 第一等级 B. 第二等级 C. 第三等级 D. 第四等级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材料二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请回答:
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等级。
材料二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维护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这部法典的世界地位怎样?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婆罗门”、“刹地利”、“吠舍”、“首陀罗”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结合所学知识,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叫做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印度人民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A项是中国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C项是西欧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D项是专制制度是以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国家权力,实行专断统治的一种国家制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古代印度,这一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A项金字塔四埃及古代的文明成就;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C项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佛教反对种姓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制度中,吠舍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第三个等级,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等,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种姓,其社会地位终身难以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人古代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过。夏季,喜马拉雅山积雪融化,河水泛滥,季风也带来丰沛的降水。两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侵人古代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先A。
9.【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将古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10.【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个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神权的祭司、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非雅利安人。由此可知,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种姓制度划分,应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故选B。
11.【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阶层,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阶层,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负责行政管理和作战;故①②是统治阶级,A符合题意;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从事农、牧业和工商业;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时代从事低贱的职业。③④为被统治阶级,B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2.【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A项符合题意;B项是古代巴比伦的成果;C项是古埃及的成果;D项是古代雅典的成果;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印度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国王、武士、官吏,他们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阿育王是国王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应该属于刹帝利第二个等级。故选B。 15. 【答案】(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2)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奴隶主阶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最高等级,掌管祭祀;刹帝利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二等级,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三等级,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四等级,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3)根据材料二的“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出自《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统治者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古代印度 提高练习
1.四大文明古国之―的古代印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2.印度的男女青年纵使青梅竹马,相互爱慕,但如果双方等级不同,最终也不成眷属,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种姓制度 C. 人权未普及 D. 佛教的规定
3.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4.下列对古代印度等级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 B. 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
C. 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D.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 担任祭司 B. 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 掌握军权 D. 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6.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种阶级歧视是源自于( )
A. 禅让制度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科举制度
7.“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你知道这首诗词与哪一宗教有关(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
8.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文中某国是( )
A. 希腊 B. 埃及 C. 印度 D. 中国
9.(题文)以下是某同学在课本剧《汉谟拉比》中所撰写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 )
A. 我是法老,太阳之子 B. 我是基督,传教救世
C. 神予我智慧,建立种姓制度 D. 神授我权杖,制定成文法典
10.阅读材料:
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幸福,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
——《摩奴法典》
请回答:
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哪个国家?反映了社会上什么制度?
这部法典有关规定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提到的人各属于哪些阶级?
(3)宣传造物主用不同部分造出不同的人,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D符合题意;A是西周的分封制;B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行政机构;C是中世纪欧洲的官僚制度。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故选D。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准互相通婚等。因此,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是历史上印度实行种姓制度。故B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果,与印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人权未普及不是造成题干这种悲剧的根源。故C不符合题意;佛教主要宣传消灭欲望,刻苦修行,与题干的悲剧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所以阿育王属于刹帝利,故选B。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古印度盛行等级制度,各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低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不正确”是解题的关键,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5.【答案】D
【解析】依据 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D项符合题意;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担任祭司;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第二等级的国王掌握军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印度”电影,可知反映的是印度的制度,根据台词中的“阶级歧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禅让制度是中国古代尧舜禹时期的制度;分封制度是中国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科举制度都是中国隋唐时期设置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故选B。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诗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结合所学可知,文中某国是印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9.【答案】D
【解析】A项我是法老,太阳之子,应是古埃及国王的说的话;B项我是基督,传教救世,应是耶稣说的话;C项神予我智慧,建立种姓制度,应是古印度国王的说的话;D项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宣扬“君权神授”,是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因此神授我权杖,制定成文法典,符合课本剧《汉谟拉比》,故选D。
10.【答案】(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2)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
【解析】(1)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部法典出自古代印度,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以这部法典有关规定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四个等级中波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无政治权利;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无任何政治权利。种姓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婆罗门、刹帝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雅利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谓四个等级由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的说法,纯粹是通过编造神话来加强统治者权威的,其目的是使种姓制度蒙上神圣的色彩,麻痹和欺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