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枣核》教案
萧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2、精巧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 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 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
②蹊跷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嫣红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3、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3.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明确: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5.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深入探究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借物抒情)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人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品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