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2018-8-30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2018-8-30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2?但愿人长久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学?目?标 知 识能 力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过 程方 法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情 感态 度价值观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教??学???环???节 4.板题读题。? 5.从题目入手,让生据题质疑: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 观赏?埋(mái)头?形影不离?阴晴圆缺 宽慰?埋(má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1.检查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四、拓展创新,放眼航程: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课?后?反?思 ? 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四)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2018-8-30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2018-8-30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 2 但愿人长久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学?目?标 知 识能 力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过 程方 法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情 感态 度价值观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
?教??学???环???节 ?之思。?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佳节团聚、倍感孤单)?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 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1.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拓展深化:?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 (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4)月亮真的无情吗? 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著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 (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四、拓展创新,放眼航程: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①交流。 ②齐读第二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一咏三叹式朗读? (1)学生交流.?(无奈、忧伤、烦恼)? (交流)?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了哪些情感?
板?书?设?计 中秋团圆? ???????????????????????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聚少离多? ???????????????????2、但愿人长久(思念)??埋怨???????(?无情)???????????????????????????????????????????? 宽慰????????悲欢离合? ????? ?阴晴圆缺??
课?后?反?思 ? 在本课教学中结合需要我多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节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进行了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让小组长作了简要记录。下课后我将小组交流的结果收了上来,有的个小组长记录很好,有的还不会记,后面我将进行指导。小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学习收获,有的小组也发现了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又进行了组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