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9 18:3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第4-7课;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李薇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张之洞在将他所创办的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改为学堂时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说明了他创办新式学堂的主观目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推进社会变革
C.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传统文化结合
D.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革科举制度
2.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有关材料中的“自救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3.被军迷誉为“中华神盾”的长沙舰是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而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则是江南制造总局。那么,江南制造总局创建于下列哪一时期(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下列历史事件中,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索。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以下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大生纱厂
6.1895年……这是国家蒙羞的时刻,因为日本打败了中国,并且正在马关对和谈颐指气使材料中“国家蒙羞的时刻”指的是(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7.“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电视剧的主题。若再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外国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史实是(  )
A.英法炮轰广州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8.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是(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9.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一一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割地 B.赔款 C.办工厂 D.赎辽费
10.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引文中的“亡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话出自下列哪位维新人士口中(  )
A.康有为 B.严复 C.梁启超 D.谭嗣同
12.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材料表明康有为变法的关键在于(  )
A.训练新式军队 B.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 D.制定宪法
1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  )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天皇专制 D.封建专制
15.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顾固派反对变法
16.“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些内容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7.宜化知府赵坡邻的诗云:“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扶持王母(慈禧)车,同出居庸口(北京西部的居庸关)……崎岖汾晋达秦中,行殿茅茨罢雕扣。”其记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38克一两的白银在1887年值1.2块鹰洋,但在15年之后却失去了其近一半的比值。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战争赔款剧增
C.鸦片走私严重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0.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④赞赏阶段(1937﹣1945)……⑥敌对时期(1949﹣▲)。在“②轻视阶段”,美国直接参与了下列哪一次侵华战争(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评卷人
得 分


二.材料题(共4小题,60分)
21.(15分)面对内外忧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要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苯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中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自《中国近代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材料三《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危害是什么?(4分)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请为以上探究确定研究主题。(4分)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材料二 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的,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皮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哪些方面,改革的结果是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4分)
24.(17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00年,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
﹣﹣《大国崛起》
材料二:正当侵略联军为攻占北京欢呼狂饮时,对中国了解颇深的赫德却从这场战争的思考中敏锐地预感到历史将转向不利于帝国主义的方向。他在一篇为英国统治者提供咨询的文章中写道:“无论如何外国人决不能期望永远保持他们的治外法权地位以及中国被迫让与的种种通商条件。”“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1)材料一中“这些大国们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哪一次侵华战争?它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4分)
(2)在1900年以前,北京也曾被大国侵入,发生在哪次侵略战争中?侵入者在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此时也爆发了一场象义和团一样的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建立了什么政权?其建国纲领是什么?(8分)
(3)材料二中义和团在控制京津后提出了怎样的行动纲领?赫德的言语是否正确?从中可以看出赫德认识到什么?(5分)
 

2018年09月19日陈锋的初中历史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自强求富之道,来维护清朝统治,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答】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因此材料中的“自救之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A对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
故选:A。 
3.【解答】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领导发动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故选:A。 
4.【解答】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洋务运动。故选:B。
5.【解答】据题干“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索。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四个选项中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是轮船招商局。A、B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D是民族工业。
故选:C。 
6.【解答】由题干关键词“1895年,日本打败了中国,马关”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签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可知“国家蒙羞的时刻”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故选:C。 
7.【解答】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故选:C。 
8.【解答】A.《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地化。
D.《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故选:C。 
9.【解答】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一一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办工厂。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故选:C。 
10.【解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可知,这是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故选:C。 
11.【解答】据“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这言语出自梁启超之口。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故选:C。 
12.【解答】由材料“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可知,康有为强调“改定国宪”即制定宪法是变法的关键。
故选:D。 
13.【解答】据所学知,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故选:B。
14.【解答】根据材料中“1898年”、康有为主张向日本学习,再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早在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当时,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的末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故选:A。
 
15.【解答】由材料“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知,这表明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有限,维新派缺乏经验,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故选:C。 
16.【解答】“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些内容出自《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选:D。
17.【解答】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同出居庸口(北京西部的居庸关)”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故选:D。 
18.【解答】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所以中国银钱的贬值从19世纪末起变得更加严重了。故选:D。 
19.【解答】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选:D。 
20.【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直接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故选:D。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解答】(1)据材料一“中国要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据材料二“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苯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中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可知,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补充,为军事工业服务.
(3)据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对于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4)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维护清朝统治;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补充,为军事工业服务.
(3)洋务运动对于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4)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2.【解答】(1)由材料一“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可知,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这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由材料三“…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可知,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都围绕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而展开,故上述材料研究的主题应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故答案为:
(1)资本输出。
(2)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23.【解答】(1)由材料一“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可知,康有为认为如果不变法,会发生类似法国的革命,引起内乱。
(2)由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可知,戊皮变法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3)由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的,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如果不变法,会发生类似法国的革命,引起内乱。(意思相近即可)
(2)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任答三点即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4.【解答】(1)据材料一“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可知,材料二中“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了2000多人的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度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1951年到时19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1951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其建国纲领。
(3)材料二中义和团在控制京津后提出了扶清灭洋的行动纲领.材料二中赫德的“‘无论如何外国人决不能期望永远保持他们的治外法权地位以及中国被迫让与的那种种通商条件。’‘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当我们为今天的中国自豪时,应该以崇敬和感激的心情缅怀当年那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为反抗侵略浴血奋战,令瓦德西、赫德等深感畏畏惧的无数平凡的先辈!”言语基本正确;从中可以看出赫德认识到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故答案为: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洪秀全,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3)扶清灭洋.基本正确;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