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原子的结构 课时进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 原子的结构 课时进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9-20 10:09:03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2原子的结构
基础提升
1.下列对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变大
C.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变
D.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解析:A. 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错误;
B.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错误;
C. 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D. 分子不同,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D。
2.我国科学家利用“天眼”在银河系内发现了9颗中子星。在中子星,巨大的压力将核外电子压缩到原子核中,电子与质子“中和”为中子,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以下对中子星和中子的猜想错误的是(  )
A.中子星的密度远大于地球 B.中子星上存在丰富的氢元素
C.中子的质量大于电子 D.中子不显电性
解析: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所以中子星的密度远大于地球,故A说法正确;
B、氢元素中含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中子星上不可能存在丰富的氢元素,故B说法错误;
C、中子的质量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故C说法正确;
D、中子不带电,所以中子不显电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⑤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比如氢原子不含有中子,错误;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正确;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正确;
⑤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错误。
故选:A。
4.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析: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故C错误;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C。
5.对分子、原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解析:A、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分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也有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跟铵根离子(NH4+)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  )
A.H2O B.LiF C.OH﹣ D.Na+
解析:方法一:NH4+中N原子的质子数为7,H原子的质子数为1,所以NH4+的质子数为11,电子数=11﹣1=10。
A、H2O中质子数=1×2+8=10,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10;
B、LiF中质子数=3+9=12,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12;
C、OH﹣中质子数为9,电子数=9+1=10;
D、Na+中质子数为11,电子数=11﹣1=10;
故选:D。
7.如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B.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
C.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解析:A、由图可知钠原子失去电子,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故A正确。
B、由图可知钠原子失去电子,而氯原子得到电子,即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所以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故B正确。
C、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故C正确。
D、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而不存在氯化钠分子,故D错误。
故选:D。
8.石门山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丰富的负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离子(如O2﹣),O2﹣与O2比较,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含氧原子个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析:A、通过O2﹣与O2比较,可知O2﹣与O2质子数相同,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通过O2﹣与O2比较,可知O2﹣与O2含氧原子个数相同,故B说法不符合题意;
C、通过O2﹣与O2比较,可知O2﹣与O2电子数不相同,故C说法符合题意;
D、通过O2﹣与O2比较,可知O2﹣与O2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相同,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据此还不能确定微粒的(  )
A.元素种类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该微粒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解析: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能题意能确定微粒的元素种类,故选项错误。
B、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X2+是X原子(质子数是2、核外电子数为2)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则X2+的核外电子数为0,能确定微粒的元素种类,故选项错误。
C、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无法确定其中子数,故选项正确。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X2+可以确定该微粒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已知A、B是原子序数小于18的两种元素(均大于2).它们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AmBn.在此化合物中,所有离子均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若A的核电核数为a,则B的核电核数不可能是(  )
A.a+8﹣m﹣n B.a+18﹣m﹣n C.a+16﹣m﹣n D.a﹣m﹣n
解析:A、B是第2或第3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它们可形成离子化合物AmBn,则A为金属元素,离子为An+,B为非金属元素,离子为Bm﹣,离子均有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①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目相同,设B的原子序数为x,则a﹣n=x+m,即x=a﹣n﹣m;②若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在同周期,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目相差8,则a﹣n+8=x+m,即x=a+8﹣m﹣n;③若金属离子在第2周期,阴离子在第3周期,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目相差16,即x=a+16﹣m﹣n;显然不可能为a+18﹣m﹣n,故选B。
答案:B 
11.对于Fe、Fe2+、Fe3+三种微粒子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微粒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铁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失去2个、3个电子就转变成了Fe2+、Fe3+,Fe3+,Fe2+,Fe三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一定不相等,电子层结构不同。但核内的质子数没有发生变化,三种微粒核内质子相等,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三种微粒的质量质量几乎相等。由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
故选:A。
12.钠原子Na与钠离子Na+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B.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C.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解析:A、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核电荷数没有改变,所以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故A正确;
B、因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有2个电子层,而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B错误;
C、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
D、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Na+比Na少一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1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解析:A、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大,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分别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不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可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如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居里夫妇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测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解析:氦原子有2个电子,根据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知,氦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2;原子核分裂前后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会改变,所以镭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86+2=88,中子数=136+2=138;相对原子质量=(86+2)+(136+2)=226。
故选:C。
15.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附近空气、海水中都检测到碘131超标.碘是周期表中第53号元素,其中131是指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碘131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质子数为53 B.核电荷数为53
C.核外电子数为53 D.中子数为53
解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几号元素那么它的质子数就是多少,故质子数是53,故A正确。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电荷数是53;故B正确;
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外电子数是53;故C正确。
D、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中子数是78;故D不正确;
故选:D。
16.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 B.26 C.48 D.4
解析:由题意一种Ti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故该钛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2。
故选:A。
17.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中子数为45 D.核外电子数为34
解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核电荷数为34、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9﹣34=45。
故选:B。
18.下列关于离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离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解析: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故选项说法正确。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共价键,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9.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这些粒子中:
(1)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质子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 分子、原子 ;
(3)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分子、原子、中子 ; (4)带正电的粒子有 质子、原子核 ;
(5)带负电的粒子有 电子 ; (6)质量最小的粒子有 电子 ;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质子和电子 .
解析:(1)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故填:质子;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故填:分子、原子;
(3)不显电性的粒子有分子、原子、中子,故填:分子、原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有质子、原子核,故填: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有电子,故填:电子;
(6)质量最小的粒子有电子,故填:电子;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质子和电子,故填:质子和电子.
20.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①②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①②⑤ ;
(3)上述粒子中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⑥ ;(4)带正电荷的是 ③④ .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④⑥ .
解析:(1)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分子和原子;
(2)不显电性的是分子、原子、中子;
(3)质量最小的是电子;
(4)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和质子;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答案:
(1)①②;
(2)①②⑤;
(3)⑥;
(4)③④;
(5)④⑥
能力提升
21.下列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Ar相同的是 C 
A.Cl﹣B.NaF C.H2O2 D. H2S 
解析:氩的原子序数为18,则Ar具有18个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
A、Cl﹣中具有17个质子和18个电子,则不与A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故A错误;
B、NaF中具有20个质子和20个电子,则不与A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故B错误;
C、H2O2中具有18个质子数和18个电子,则与A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故C正确;
D、H2S中有18个质子和18个电子。
故答案为:C;H2S。
22.Al和Al3+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相同.Al和Al3+属于 不同 (相同或不同)的粒子,因为它们核外的电子总数 不同 (相同或不同).
解析:因Al和Al3+两种粒子都具有13个质子,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又由于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总数不同,则它们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
故答案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不同;
23.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C 
解析:(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
答案:(1)不会;原子核;C.
 
24.观察如表,将你能得到的不同类型的结论填在横线上.(最少四点)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
0
1
1

17
18
17
35

6
8
6
14

8
8
8
16

11
12
11
23
(1) 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2) 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 有的原子不含有中子 .
解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有的原子不含有中子,故填: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有的原子不含有中子.
25.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
(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得到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钠离子和氯离子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升高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三 周期。
解析:(1)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将升高;
(4)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三周期。
答案:
(1)得到;
(2)钠离子和氯离子;
(3)升高;
(4)三。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2原子的结构
基础提升
1.下列对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变大
C.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变 D.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2.我国科学家利用“天眼”在银河系内发现了9颗中子星。在中子星,巨大的压力将核外电子压缩到原子核中,电子与质子“中和”为中子,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以下对中子星和中子的猜想错误的是(  )
A.中子星的密度远大于地球 B.中子星上存在丰富的氢元素
C.中子的质量大于电子 D.中子不显电性
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⑤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5.对分子、原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分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C.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6.跟铵根离子(NH4+)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  )
A.H2O B.LiF C.OH﹣ D.Na+
7.如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B.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
C.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8.石门山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丰富的负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离子(如O2﹣),O2﹣与O2比较,不相同的是(  )
A.质子数 B.含氧原子个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9.某微粒X2+所含的质子数是2,据此还不能确定微粒的(  )
A.元素种类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该微粒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10.已知A、B是原子序数小于18的两种元素(均大于2).它们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AmBn.在此化合物中,所有离子均能形成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若A的核电核数为a,则B的核电核数不可能是(  )
A.a+8﹣m﹣n B.a+18﹣m﹣n C.a+16﹣m﹣n D.a﹣m﹣n
11.对于Fe、Fe2+、Fe3+三种微粒子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微粒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 D.①②③④
12.钠原子Na与钠离子Na+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B.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C.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13.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4.居里夫妇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测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15.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附近空气、海水中都检测到碘131超标.碘是周期表中第53号元素,其中131是指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碘131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质子数为53 B.核电荷数为53 C.核外电子数为53 D.中子数为53
16.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22 B.26 C.48 D.4
17.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34 B.核电荷数为79 C.中子数为45 D.核外电子数为34
18.下列关于离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B.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C.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后形成离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19.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这些粒子中:
(1)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 ;
(3)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 (4)带正电的粒子有   ;
(5)带负电的粒子有   ; (6)质量最小的粒子有   ;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20.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质子、⑤中子、⑥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2)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3)上述粒子中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4)带正电荷的是   .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
能力提升
21.下列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Ar相同的是   
A.Cl﹣ B.NaF C.H2O2 D. H2S 
22.Al和Al3+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Al和Al3+属于   (相同或不同)的粒子,因为它们核外的电子总数  (相同或不同).
23.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24.观察如表,将你能得到的不同类型的结论填在横线上.(最少四点)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
0
1
1

17
18
17
35

6
8
6
14

8
8
8
16

11
12
11
23
(1)  ,(2)   ,(3) ,(4)  .
25.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把握物质组成及其变化的本质。
(1)氯原子在反应中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
(2)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   。
(3)由图可知,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化合价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相同可知,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排在第   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