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压强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8.1压强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11 09: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 》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这节课中 “压力”和“压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习力的概念、力与运动规律及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也为学习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的压强作必要的准备。所以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压强和压力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分析,对比研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压强较深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以及压强的概念和公式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前置知识的干扰,加之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区别压力与重力、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并且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具有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学生通过认真的学习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三、说教法: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因此我采用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上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采用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总结归纳出有关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利用小活动手指夹三角板,让学生体会两手指的不同感觉,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进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压力
检查学生学案预习情况,明确压力的定义,然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压力的事例,引导学生在这些事例中归纳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学生由于前置知识的干扰,不能正确区分压力和重力,为此,先让学生分别作出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压在竖直墙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接着让学生在同一图上作出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三幅图分别从(1)压力和重力是同样的力吗?(2)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吗?(3)什么情况下压力与重力在大小上相等?来总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想,我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背书包时的感觉的活动:把书包装满书分别换上宽带、细绳,再把书拿出一些,让学生体验不同情况下肩膀的感受,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设计实验:现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准备了四类器材a、削尖的铅笔b肥皂、针、钉子c、橡皮泥、细线、硬纸片、钩码d、面粉、小桌、重物。让学生根据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设计、操作,既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实验展示,由学生们自己总结探究结论。
3、压强
认识了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后,用多媒体展示一头大象和一个芭蕾舞演员。提问谁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此时出现一个难点: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如何进行比较?此处引导学生类比速度的定义、密度的概念,分析概括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突破了难点。继续引导学生根据定义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并了解压强的单位,接着让学生利用公式来计算大象和演员对地面的压强。既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了解和应用,又加深了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4、小结: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使整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最后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存有疑问的同学可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进行解决,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