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21 诗词五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授课人:***杜甫一、新课引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新课讲解
背景简介
公元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还乡····却:且,表示轻微的转折。何在:在哪里,意思是没有、不见了。漫:随便地。··涕泪:眼泪。··青春:春天。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且看见妻子和儿女愁云一扫, 随意收拾书籍诗篇欣喜若狂。阳光灿烂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春色荡漾伴随全家正好还乡。刚刚从巴峡起程就穿过了巫峡,一转眼到了襄阳又奔向洛阳。刚刚听到就眼泪纵横就沾满了衣裳。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 妻儿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欢庆胜利喜还乡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发了忽闻叛乱已
平而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三、归纳小结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的心情,无一丝累赘,读来真切、真实。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四、强化训练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
书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
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启程还乡
时内心的无比喜悦。
D.“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个“下”字,一个“向”字,生动地表
现了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游山玩水的闲适情调。五、布置作业
赏析:杜甫其他作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提示:比较两首诗的忧喜观。课件14张PPT。21 诗词五首约 客赵师秀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授课人:***一、新课引入
约 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约客①
黄梅时节②家家雨③ ,
青草池塘处处蛙④ 。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为“黄梅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约 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季节处处都在下雨,
已约请好的客人,这时已经是半夜了,
却没有如约到来 。
无意间敲敲棋子,震落了灯花。长满青草的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交代了时间和特定地点的景物江南初夏(梅雨季节)夜晚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烘托出单调、寂静的气氛。二、新课讲解
诗文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处处蛙”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棋子”透露出诗人闲极无聊、焦躁无奈、失落怅惘的复杂心情。点题二、新课讲解
诗文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三、归纳小结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写法归纳三、归纳小结
全诗通过对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主题思想四、强化训练
C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五、布置作业
赏析:赵师秀其他作品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提示:联系《约客》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课件18张PPT。21 诗词五首卖炭翁白居易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授课人:***一、新课引入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 之称。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两鬓 (bìn)
辗冰辙 ( niǎn )
翩翩 ( piān )
两骑 ( jì )
口称敕 ( chì )
叱牛 ( chì)
红绡 (xiāo)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交代了烧炭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二、新课讲解
年龄
职业
劳动地点
外貌
心理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运炭辛苦
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二、新课讲解
人物描写分析——卖炭翁 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 “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二、新课讲解
人物描写分析——卖炭翁 心理描写。老人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身穿单衣而受冻,希望“天寒”。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二、新课讲解
人物描写分析——卖炭翁 行动描写。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二、新课讲解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二、新课讲解
人物描写——宫使二、新课讲解
结构分析 第二部分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同时也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二、新课讲解
结构分析烧炭——运炭——抢炭 三、归纳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强化训练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四、强化训练
2. “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五、布置作业
联系作者的情感,朗诵这首《卖炭翁》。课件11张PPT。21 诗词五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授课人:***一、新课引入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①无数山②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江晚正愁余④ ,山深闻鹧鸪⑤ 。 ①可怜:可惜。
②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③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④愁余:“余愁”的倒装,我感到忧愁。
⑤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傍晚在江边,我满怀愁绪,深山之中只听见声声鹧鸪的叫声传来。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三、归纳小结
这首词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主题四、强化训练
五、布置作业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提示:联系《菩萨蛮》的写作艺术手法分析。课件13张PPT。21 诗词五首如梦令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授课人:***李清照一、新课引入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
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清丽婉约。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中多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二、新课讲解
重要词语解释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②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③卷帘人:指前来卷帘的侍女。
④应是绿肥红瘦:(经过一夜风雨)庭园中该是花残叶茂的景象了。绿,指叶。红,指花。二、新课讲解
参考译文 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点,但吹着阵阵强风,乘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惺忪之际问着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照旧鲜艳美丽。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憔悴凋零呀。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内容分析三、归纳小结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三、归纳小结
1.这首小令写法别致,曲折委婉。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真实可感,画面感强;行文上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2.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语言凝练,生动鲜活。艺术特色四、强化训练
明确:(1)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
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贴切自然。
(2)拟人。“肥”和“瘦”把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态
拟人化,形象生动。“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
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
色彩鲜明、形象生动。1、“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
五、布置作业
赏析:李清照其他作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示: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