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第6课
1894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60岁生日。当时有一副对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成了辛辣的讽刺!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庆有
疆无
走进历史
NEWS
1894年的中国
社会花絮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被瓜分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
资产阶级
希望?
怎么办?
出路?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国主义
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
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2.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
了进一步的发展。
3.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
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
1.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梁
启
超
康
有
为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其背景源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知识小结
公
车
上
书
直接原因
时 间
主要内容
结 果
重要影响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公车上书失败后……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②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定期集会演讲。
③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遗址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创办报刊《时务报》上海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中外纪闻》
创办报刊《万国公报》
严复等主持的
《国闻报》,以
“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
为目的,号召
变法图强,成为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维新政治团体遗址— 强学会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
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国闻报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南学会
时务报
强学会
兴儒会
农学会
蜀学堂
励学斋
维新派与顽固派之争
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可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4.高潮百日维新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明定国是”诏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
光绪帝(1871—1908),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光绪帝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
光绪帝
(1875—1908年在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标志变法开始.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
军事强大
1898.6.11-1898.9.21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分类
内 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百日维新诏令主要内容表
京师大学堂
想一想,法令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些人会强烈反对改革?结果如何?
资产阶级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5.戊戌政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西太后密谋发动政变的地方——颐和园乐寿堂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的结果
袁世凯
他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袁世凯(1859年—1916年)1892年,朝鲜内乱,入朝平乱,办事机敏、干练,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911年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窃取中华民国总统一职。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1916年死于北京。
光绪帝被囚禁的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6.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康广仁
谭嗣同
谭嗣同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说一说:
“贼”指的是谁?
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他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1、“贼”指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小,顽固派势力强大,
变法已经失败。
3、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
品格高尚,大义凛然。
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
京师大学堂遗址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并且顽固派拥有实权。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4、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败因探究:
7.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与破坏。
②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根本原因)。
③采取的改良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④变法措施急于求成,袁世凯的告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9、历史意义: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0、教 训:
8、性质:
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是什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教训?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及教训
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教 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条件
兴起
高潮
结果
1、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作用
1、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创办学会和报刊,宣传变法思想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办
C.强学会成立
D.戊戌政变
A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B
4、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C
5、“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这段材料反映了这次改革的性质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 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B
6、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7、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A
C
8、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 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 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稳固
D. 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A
试一试
?为走救国之路, ______再次上书,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下诏变法。
???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填写出戊戌变法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光绪帝
慈禧
谭嗣同
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