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春夏秋冬读书要求:
1.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2.边读边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寒 径 斜 霜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送 挑 hán jìng xié shuāng zèng liú gài jú cán jūnchéng sòng tiǎo 测一测1.塞外无土,
两点做主。2.人人前来,
有劲出力 。4.一句出口,
粮草都有。
3.文人带刀。 谜语记字5.一群羊丢了。6.走去关门 。8.用手抓住好兆头。
7.歹人偷了钱先生
的金子。 9.王姑娘已长大,
头戴两朵小红花,
不慎跌进澡盆里,
没有分开合一家。 挑 tiǎotiāo(挑灯)(挑水)我的发现:
余+斗=斜
雨+相=霜
贝+曾=赠
木+登=橙 开火车组词寒 径 斜 霜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送 挑
寒冷 寒窗 严寒径直 捷径 途径姓刘 刘海儿 刘老师寒霜 严霜 霜花赠给 赠送 赠予斜坡 斜线 倾斜瓶盖 掩盖 盖章菊花 赏菊 菊苗残忍 残酷 凶残君子 君王 国君橙子 橙黄 甜橙送别 送信 护送挑拨 挑起 挑头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名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走近作者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jìng xié[唐] 杜牧在山中行走。景
物寒 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
人 家:白云缭绕处的人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林。
霜 叶:被霜打过的枫叶。秋季远白
上云
寒生
山处
石有
径人
斜家
, 。大意沿在
着那
石白
铺云
的缭
弯绕
弯处
曲 ,
曲居
的然
小还
路有
上人
山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1.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透过“霜叶”写出了秋天像
春天一样充满活力、热烈,“红于”不仅点出枫叶色彩
鲜艳,而且使枫叶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爱”字表现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
感情。停霜
车叶
坐红
爱于
枫二
林月
晚花
, 。大意我这月
不晚的
由秋花
自的儿
主枫还
地林要
停,红
下那 。
车被
来霜
,打
是过
因的
为枫
太叶
喜比
欢二
山行寒山 石径 人家枫林 霜叶 二月花 深秋生机盎然
喜爱油然而生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斜( ) 赠( ) 送( )
经( ) 科( ) 增( ) 进( )
二、 给下列句子中的“挑”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tiǎo B.tiāo
1.今天的这场争斗是李明挑( )动起来的。
2.哥哥挑( )选了一本名著,准备挑( )灯夜读。
途径经过科学倾斜赠送增加送别进入 A B A 课堂练习一、诗中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从“寒山”和“霜叶”可以看出诗中
描写的是秋季。 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4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zèng liú
赠 刘景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古诗背后的故事: 苏轼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刘景文是一个有
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还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自己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荷尽已无擎雨盖,qíng菊残犹有傲霜枝。cán yóuào 枯萎。举,向上托。荷叶。 凋谢。 已无 犹有 诗人拿荷的“已无”与菊花的“犹有”相对比,歌颂了
表达了 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jūnchéng jú 苹果红、 山楂红、 柿子黄、 梨子黄……秋天还有
赠 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古诗大意: 荷花凋残,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花的菊花残枝还在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苏轼要鼓励刘景文,为什么全诗写的却是秋天的景色呢? 这首诗其实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诗人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等景物描绘了秋末的萧瑟景象,在景物中突出菊花的傲霜斗寒形象,后两句又突出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从而表达赠诗的目的——秋虽然萧瑟,但正是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这是其他季节无法可比的。
诗人这样写,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从而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希望他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夜书所见 写。 夜里写下所
看见的。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建阳。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shàoxiāotiǎo cùlí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见梧桐儿童篱笆灯光风声。动客情。挑促织。 所听: 所感: 所想: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诗人。 “客”表示诗人
远离家乡,客居在外。孤单凄冷,思念家乡“情”表达的是诗人 的情感。古诗大意: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觉 ,江上的秋风使
不禁 秋风梧叶萧萧寒气袭人客游在外的诗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如何判断
“挑促织”
1.童年时有过“挑促织”的经历。蟋蟀。2.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回想童年倍加思乡古诗大意: 料想是孩子们在逗蟋蟀,因为夜深了,篱笆处还亮着一盏灯。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一、《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赏图猜诗句。
课堂练习 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
《赠刘景文》可以从“荷尽”“菊残”和“橙黄橘绿”看出来。
《夜书所见》从“秋风”可以看出来。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三、《夜书所见》中哪个字表示了诗人的身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客”字表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身份。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