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0 09:4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2.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体味本文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风格,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深入理解“政躬违和”“珍摄”“毋庸赘言”“旨哉斯言”等文言用语的巧妙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诵读体会信中所表达的关怀、批评、反驳、劝说等不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不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体味文章言辞恳切的语言特点。
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相结合。
3.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县(现惠城区)陈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他,出身国民党元老之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他为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2.背景链接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做出了反应。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这样一来,到1987年10月,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3.书信的分类: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用于私人交往的一般书信和用于公事交往的专用书信。
书信的格式:(1)称谓: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表尊敬 (2)问候语:单独成行,以示礼貌。在正文称谓后,如: “您好”,“近好”,“节日快乐”。(3)正文:信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内容多可分段写。 (4)敬语: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5)署名和日期: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
三、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
(1)生难字
咫尺(zhǐ) 诠察(quán) 东隅(yú) 政躬(gōng)
梗概(gěng) 苟同(gǒu) 瞬(shùn) 绸缪(chóu)
难辞其咎(jiù) 泯恩仇(mǐn) 毋庸赘言(zhuì) 厝(cuò)
(2)重点词语
苟同:随便地同意。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诠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
东隅:东南角落。文中指台湾。
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
束装就道:整装上路。
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
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咎,罪过。
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啊。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我与”,即“与我”。
政躬违和: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修缮。
四、带问题默读课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本文是廖承志给自己的旧友蒋经国先生的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从历史的高度,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2.文中表达哪些情感? (私交之谊和政治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本课文。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文章标题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收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以饱含真诚的语言畅叙三十六年的阔别情思,并叮嘱蒋经国保重身体。
第二部分(第2~6段):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前途和抱负三大角度劝说蒋经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三部分(第7~8段):结尾,再次叙旧,以情动人。
三、深层领悟
1.本文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言简意赅,不卑不亢。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1)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全文气氛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2)“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3)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进行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易被对方接受。
(4)总之,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文言佳作。此信公开发表后,即刻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与称赞。我们要学习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同时,学会恰当运用文言句式、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信的开头部分有什么特点?
信的开头,畅叙阔别情思,表达了对蒋经国的深切关怀。
信由两人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不仅关心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作者先叙旧,再议别离,最后问安。信的开头首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为下文将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
3.作者在写这封信时,新中国成立已三十多年,白话文也早已开始使用,这篇公开信为什么还要用文言?
因为台湾还屡屡使用文言,写信要看对象,用文言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显示了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字的力量。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廖承志以文言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甚至训诫,有白话文不可替代的力量。
4.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结束语】
本文是廖承志给在台湾执政的蒋经国先生的一封劝告信,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言辞恳切,感情炽烈,表达了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实现统一祖国伟业的愿望。
【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
慎思民族利益→再思
说理 历史责任→三思
个人抱负
言情 思念殷切
关怀备至
设想 周到批评中肯
为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