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读课文,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增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全文,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梳理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韩非及其著作,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寓理于事的写法。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分角色朗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你们会怎样做?
(学生回答:看医生,吃药)
是的,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明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拒绝接受治疗,最后病入膏肓死去。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庄子、荀子相媲美。他利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作论据,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2.背景链接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集解》。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桓(huán) 腠(còu) 应(yìng) 悦(yuè) 汤(tàng)
扁(biǎn) 鹊(què) 髓(suǐ) 遂(suì) 熨(wèi)
(2)通假字
望桓侯而还走(通“旋”,回转,掉转)
(3)古今异义
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请求,邀请)
使人索扁鹊(古义:寻找;今义:绳索,索取)
立有间(古义:一会儿;今义:中间)
(4)一词多义
应 桓侯不应(动词,理睬)
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回答)
居 居十日(动词,停留,经历)
面山而居(动词,居住)
病 君之病在肌肤(名词,疾病)
未果,寻病终(动词,生病)
属 司命之所属(动词,隶属,管辖)
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托)
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连词,于是)
既克,公问其故(名词,缘故)
间 立有间(名词,一会儿)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
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臣是以无请也(连词,因为,由于)
将 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之 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扁鹊)
针石之所及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②省略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前省略主语“病”)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使”的前面省略主语“桓侯”,“已”的前面省略主语“扁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在“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无奈何”前面省略主语“我”,指扁鹊)
③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蔡国国君。“见”,拜见,题目的意思是扁鹊拜见蔡桓公,交代了故事的内容。
2.分层解读
第一层(开头至“桓侯又不应”):三见桓公,不予理睬。故事的发生。
第二层(“扁鹊出”至“臣是以无请也”):四见桓公,扁鹊还走。故事的发展。
第三层(“居五日”至“桓侯遂死”):扁鹊逃走,桓公病死。故事的结局。
(二)深层领悟
1.本文中多处对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1)首先扁鹊三次进见蔡桓公都指出了他的病情正逐渐加重,而蔡桓公从开始的“寡人无疾”到“不应”又到后来的“又不悦”,充分体现了他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而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已知他无药可救,便“望桓侯而还走”。作者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扁鹊的耐心规劝和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强了文章说理的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桓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桓侯的悲剧其实是其性格的悲剧。起初听到病情,他一句“寡人无疾”,甚至是诬蔑医生无中生有便显出其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的性格。当第二次、第三次听到病情,他依然“不应”甚至“不悦”,冷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继而“又不应”“又不悦”,他的顽固使他的病终致无药可救。他的死,是讳疾忌医的结果。
3.课文是怎样描写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和蔡桓公的反应的?
扁鹊第二次、第三次进见蔡桓公:先后指出“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准确地判断出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两次说出“不治将益深”,表明了如果不治,病情将会越发严重;“将益深”,语气肯定,劝告之中更包含警告的意味。
蔡桓公的反应:先是在扁鹊两次警告之下,“不应”“又不应”,都不回答扁鹊,不理睬扁鹊的警告;后是在扁鹊离开后,两次“又不悦”,更表现出对扁鹊警告他务必医治疾病的不高兴,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病。
4.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
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桓侯为人十分的蛮横与残暴。
5.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因为扁鹊多次提出要帮桓侯治病,都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生病时,已是无药可治。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
【结束语】
本文通过讲述蔡桓公拒绝扁鹊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的道理。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
【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第一层 一见: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无疾,以为功
二见: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不应,又不悦 固执自信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不应,又不悦
第二层 四望:病在骨髓已无药可治,还走使人问
四答:在腠理、肌肤、肠胃,还能有法可治, 分析原因
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体痛:再派人四处寻找扁鹊,已逃到秦国了
遂死:因不听劝告自酿悲剧,真是发人深省 自食恶果
切勿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