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1 诗词五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1 诗词五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0 10: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这五首诗词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白居易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杜少陵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作。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她的词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安史之乱”基本平定。这时,由于成都曾发生兵乱,杜甫正寄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当他突然听到大乱平定的胜利消息,又惊又喜,便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三(朱金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宫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太监)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约客》本诗选自《宋诗选》(张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展示内心世界的小诗。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就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涕(tì) 鹧(zhè) 蓟(jì) 骤(zhòu) 襄(xiāng)
辗(niǎn)绡(xiāo)翩翩(piān)
(2)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3)古今异义
漫卷诗书喜欲狂(古义:随便地,胡乱地;今义:满)
初闻涕泪满衣裳(古义:眼泪;今义:多指鼻涕)
却看妻子愁何在(古义:还,再;今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
浓睡不消残酒(古义:醉意;今义:用谷物、水果制成的含有乙醇的饮料)
应是绿肥红瘦(古义:指花;今义:像鲜血的颜色)
青春作伴好还乡(古义:春天;今义:指青年时期)
(4)一词多义
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使人怜悯)
可怜无数山(动词,悗惜)
却却看妻子愁何在(副词,还,再)
却道“海棠依旧”(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5)词类活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西北望长安(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闲敲棋子落灯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下)
毕竟东流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却看妻子愁在何”)
江晚正愁余(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江晚余正愁”)
三、朗读背诵
先播放朗读音频,再由老师范读,最后由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尝试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复习
二、抽生背诵
三、整体感悟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目说明了诗歌写作的起因。逃亡到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并以此为题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卖炭翁”,“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约客”,本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相传因后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菩萨蛮”,词牌名,属小令。“书江西造口壁”即词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的石壁上。这首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2.分层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首联:写听到消息时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
颈联:写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写诗人想象还乡路线。
《卖炭翁》
第一层(开头到“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外貌。
第二层(“卖炭得钱何所营”到“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的心理活动。
第三层(“夜来城外一尺雪”到结尾):卖炭翁的卖炭过程。
《约客》
第一、二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并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
第三、四句:写主人耐心而又几分焦急地等着,无所事事,表达了失落的心情。
《如梦令》
第一、二句:写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
第三、四句:一问一答,表现女主人活泼的性格。
第五、六、七句: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上阕:控诉金兵的南下,对北方故土和抗金军民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下阕: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愁情。
(二)深层领悟
1.如何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气势迅猛,确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漂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又不能,就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诗人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急欲返乡的心情。
3.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诗人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无以为计、遭受任意的掠夺、衣食无着的老百姓形象。诗人通过多侧面的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苦难:首先是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将一个终日劳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现了出来;其次是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人的复杂心理描摹得十分准确生动;再次从行动上进行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将卖炭翁起早摸黑,辛苦劳作的情形描写得十分具体生动,以上种种都将卖炭翁身心之苦表现到了极致。最后的“惜不得”,则表现了老翁希望破灭后的无奈和悲哀。老翁承受的苦,既来自艰辛的劳作,更来自宫使的霸道,善良的百姓被逼上了绝路。
4.怎样理解《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一句?
此句是绝妙佳句。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久等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气、急、失落、无奈,都在这一“敲”一“落”中流露了出来。
5.《约客》是怎样巧妙地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烘托出单调而寂寞的氛围。接着两句写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竟震“落”了“灯花”,把约客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6.《如梦令》这首小词是怎样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流露出词人的苦闷的?
此词表现了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夜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但凭着敏感的心思,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是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两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把“红”同“瘦”联系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到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7.你是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词的弦外之音的?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也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口气坚决,词人坚信人民抗敌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就是要遮也遮不住,它像滚滚的赣江水一样,定会冲破阻力而取得胜利的。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人是怎样抚今追昔、即景明志的?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
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婉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未能收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
【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时急于回到老家的喜悦。
《卖炭翁》这首乐府叙事诗以个别事例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约客》通过景物描写和形象刻画,展示了一个孤寂者深夜候客不至时无奈和失落的特殊感受。
《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通过描述闺中女主人关注雨疏风骤之后,海棠花有所变化的事情,表现出女词人敏感多情、情趣雅致的性格,以及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望故乡不得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收复失地的意志和不可阻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之感。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首联:闻喜讯,流喜泪
颔联:观喜容,呈喜态 欢庆胜利
颈联:唱喜歌,思喜归 急欲还乡
尾联:喜不自禁谋归程
卖炭翁 白居易
伐薪烧炭
辗冰运炭 同情卖炭翁之遭遇
宫使抢炭 揭露“宫市”之腐败
约客 赵师秀
写景 梅雨时节 处处蛙鸣 单调寂寞
叙事 夜半候客 闲敲棋子 失落无奈
客未至 心失意
如梦令 李清照
听:雨疏风骤——无忧
醒:残酒未消——无虑 热爱生活
问:海棠如何——情调 敏感多情
辩:绿肥红瘦——理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阕 控诉金兵罪行 表达深切怀念 抚今追昔
下阕 决心收复失地 报效之志难酬 壮志难酬 忧时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