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初三同学刚刚去二中参加了今年邹城市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你认为下列成绩记录符合实际的是( )
A.立定跳远成绩为5.2 m B.男子1000m跑成绩为4'20″
C.女子800m成绩为40s D.女子仰卧起坐每秒30个
2.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若认为机器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餐桌
D.墙壁
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4.2017年4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A.“长征七号”
B.“天宫二号”
C.文昌航天发射场
D.地球
5.某同学上学时,1m/s 的速度走完前二分之一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2m/s 的速度走完后二分之一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m/s B.1.5m/s C.2m/s D.1.33m/s
6.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7.现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乙车以14m/s的速度行驶,丙车2min通过了920m,则这三辆车中,速度最快的是( )
A.甲车 B.乙车 C.丙车 D.无法判断
8.一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运动,在l0s内共通过60m的路程,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那么该物体在前、后半程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A.6 m/s、7.5 m/s B.5 m/s、7.5m/s
C.5 m/s、6 m/s D.7.5m/s、5 m/s
9.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公路上跑步,二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速度之比为5:4,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则甲、乙两同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5:3 B.4:3 C.15:16 D.5:4
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11.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12.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米 B.v甲>v乙,s=8米
C.v甲<v乙,s=16米 D.v甲<v乙,s=8米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3.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cm,秒表的读数为 s。
14.观察如图所示的烟和小旗,可判断现在吹的是西风,乙小车不可能 (选填“静止”或“运动”),也不可能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
15.搬运工人将电冰箱搬到楼上的过程中,以 为参照物,电冰箱被认为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电冰箱被认为是运动的。
16.当我们坐在沿直线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一辆与我们并列同向行驶的自行车正在向后“退去”,这是我们以 作为参照物的缘故。相对地面,两车行驶速度大的是 。
17.国家级“奔跑中国?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首站﹣﹣2018贵港国际马拉松于2018年3月4日在贵港市新世纪广场起航开跑,CCTV5全程直播。其中半程马拉松距离为21.0975km,合 m.大山同学在奔跑过程中看到街道两旁的树木向后倒退,他是以 为参照物。
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9.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是我国用中国技术,按中国标准帮肯尼亚修建的标轨铁路,今年5月31日正式通车运行。列车从蒙巴萨出发,以120km/h的速度运行4h后到达内罗毕,铁路全程约 km,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0.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 运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 。
21.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项目中,小迪起跑后2s末速度为6m/s,终点冲刺时速度达到9.8m/s,在冲刺阶段小迪超越了小杰同学,领先到达终点,最终以12.50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并打破学校纪录。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 的,小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22.小丽同学在参加体育考试的400m跑测试时,以小丽为参照物,站在终点的计时员是 的,小丽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1min40s,则她的平均速度是 km/h。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宽度是 cm.秒表读数为 。
2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如图实验: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2)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 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6.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8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你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27.如图是小红同学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秒?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多大?
(3)以该速度匀速行驶30分钟,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4)小红应付给司机多少元车费?
五.解答题(共4小题)
28.一辆汽车在如图所示的锡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电脑收费卡显示,该车9:00从靖江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无锡,驶出高速公路,靖江到无锡的路程为60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是否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你的依据是什么?
2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的各种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速度,要求: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3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时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vAB=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4)实验时,采用坡度 (选填“平缓”或“陡峭”)的斜面,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31.小明在国庆假期期间随父母乘火车从昆明到丽江游玩。他在网上搜到的昆明至丽江一系列车次,最终决定乘坐的K9682次列车,该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问:
站名
到时
发时
里程
昆明站
12:10
0公里
楚雄
13:54
13:56
183公里
大理站
17:16
17:27
358公里
丽江站
19:05
517公里
(1)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有多少km?
(2)K9682次列车从昆明到丽江共需多少h?
(3)K9682次列车从昆明到丽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故选:B。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
以地面、餐桌、墙壁为参照物,机器人与地面、餐桌、墙壁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故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
以托盘为参照物,机器人与托盘的位置没有变化故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3.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注意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分析】先求出该同学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出总时间t,用已知的路程除以总时间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家距学校的路程为2s,
根据v=可得,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则该同学上学的平均速度:v=====≈1.33m/s。
故选:D。
【点评】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用公式v=去计算(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6.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方向为直线的运动,通过图象判断时,要先明确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明确其变化规律。
【解答】解:
AC、图中的s﹣t图象是曲线,说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也就是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C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D、图中的v﹣t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说明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会通过观察图象来判断其运动状态。
7.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值,并统一速度单位,比较得出结论,其中1m/s=3.6km/h。
【解答】解:甲的速度为54km/h;
乙的速度为14m/s=14×3.6km/h=50.4km/h;
丙的速度v===27.6km/h。
由上分析知,速度最快的是甲。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是一道基础题,应知道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的慢,解题时要注意统一单位。
8.
【分析】首先求出前一半路程s1、后一半路程s2的大小,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利用公式v=算出前一半路程、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从选择项中确定正确答案。
【解答】解:在l0s内共通过60m的路程,则前一半路程s1=s=×60m=30m,时间t1=4s;
物体前半程内的平均速度v1===7.5m/s;
后一半路程s2=s=×60m=30m,时间t2=10s﹣4s=6s,
物体后半程内的平均速度v2===5m/s;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关键找准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9.
【分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知道速度之比和路程之比,根据v=求出甲、乙两同学所用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5:4,s甲:s乙=5:3,
由v=可得,甲、乙两同学所用的时间之比: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10.
【分析】(1)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
(2)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不正确;
B、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30m/s,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30m/s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不正确;
D、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判断车的速度变化、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基础知识、由图示求出车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1.
【分析】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甲的运动速度为v===10m/s;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
【分析】(1)根据v=求出两车的速度,然后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关系;
(2)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6s时,甲、乙车对应的纵坐标﹣﹣路程是多少,因为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所以两者之差即为P、Q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1)甲的速度:v甲==≈0.67m/s;
乙的速度:v乙===2m/s;所以v乙>v甲;
(2)由图象读出经过6s时,甲行驶的路程s甲=4m,乙行驶的路程s乙=12m,所以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3.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筒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00cm对齐,所以圆筒的直径为d=3.00cm﹣2.00cm=1.0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18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7s,即秒表的读数为180s+48.7s=228.7s。
故答案为:1.00;228.7。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刻度尺、停表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经常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对于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
14.
【分析】(1)根据冒得烟可以判断有西风,再根据小车上的小旗子,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
(2)采用参照思想和假设方法。
【解答】解:
根据冒烟情况可判断现在吹的是西风;
乙车如果处于静止状态小旗的飘动方向应该与烟的飘动方向相同,乙车小旗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一定运动,不可能静止;
假设乙车向西行驶,由于车速和西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东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假设乙车向东行驶,当车速大于风速时旗子向东刮。
故答案为:静止;西。
【点评】根据房子做参照物,首先判断风向,再判断小旗子在东风和车速的共同作用下,判断小车运动情况。
15.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因为以搬运工人为参照物,电冰箱和搬运工人之间的位置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电冰箱被认为是静止的;
因为以地面为参照物,电冰箱和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在发生变化,所以又被认为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搬运工人;地面。
【点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16.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由于我们随公共汽车一起向前运动,所以自行车相对于公共汽车是向后运动,因此他是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的;
相对于地面,公共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
故答案为:公共汽车;公共汽车。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7.
【分析】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根据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因为1km=1000m,所以21.0975km=21097.5m;
大山同学在奔跑过程中,街道两旁的树木相对于大山同学向后运动,因此他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21097.5;自己。
【点评】此题考查了单位的换算和参照物的选择,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18.
【分析】左图为速度﹣时间图象,由图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右图为路程﹣时间图象,由图知乙车和丙车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1)由右图可知乙车在2s内通过的路程,根据v=求乙车的速度;由左图可得甲车的速度,由右图可得丙车的速度,进而找出速度相同的两辆车;
(2)三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根据三车速度大小,选择甲车为参照物确定丙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1)甲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乙图象是s﹣t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当t=2s时,s=8m,则v乙===4m/s;
丙图象是s﹣t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丙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当t=4s时,s=4m,则v丙===1m/s;
可见甲车和乙车的速度相同;
(2)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丙的速度最慢,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甲;乙;向后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9.
【分析】(1)根据v=的变形公式求出铁路的全程;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
(1)根据v=可得,蒙内铁路的全程:s=vt=120km/h×4h=480km;
(2)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相对于列车来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则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480;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的计算和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20.
【分析】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
【解答】解:如图,(1)甲物体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变,甲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2)乙物体的运动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断增大,乙物体是加速运动。
(3)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速度。
【点评】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任何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能看时间和速度的图象、时间和路程的图象。
21.
【分析】(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计算小迪同学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即可。
【解答】解:(1)小迪在超越小杰的过程中,小迪与小杰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小杰为参照物小迪是运动的;
(2)小迪百米比赛时的平均速度:
v===8m/s。
故答案为:运动;8。
【点评】此题考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就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此题关键是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2.
【分析】(1)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v=可求其平均速度。
【解答】解:(1)小丽同学在参加体育考试的400m跑测试时,以小丽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与小丽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点计时员是运动的;
(2)她的平均速度:v===4m/s=4×3.6km/h=14.4km/h。
故答案为:运动;14.4。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求法;在处理变速运动的题时,无论中间的速度如何变化,只需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
【分析】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4cm对齐,估读为1.4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40cm;
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5min=3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30s+7.5s=337.5s。
故答案为:1mm;1.40;337.5s。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24.
【分析】(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2)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2)由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秒,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0.2m/s。
故答案为:(1)较小;便于测量时间;(2)0.2。
【点评】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等问题;“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25.
【分析】(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得所计时间偏小
【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图中刻度的分度值为lcm,
由图可知,sAB=10.00dm﹣6.00dm=4.00dm=40.0 cm;
sAC=10.00dm﹣1.00dm=9.00dm=0.9m;
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15:35:23﹣15:35:20=3s;
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3m/s;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40.0;0.3;(4)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处理、速度的计算和对变速运动的认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6.
【分析】(1)根据v=求出制动前的速度;
(2)根据v=求出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再加上制动距离等于车行驶的总路程,然后和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
v===18.75m/s;
(2)司机酒驾时反应时间:
t2=4t1=4×0.8s=3.2s,
由v=得,司机酒驾时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s2=v2t2=18.75m/s×3.2s=60m,
司机酒驾时行驶的路程:
s=60m+30m=90m,
因为90m>80m,所以司机酒驾时汽车能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18.75m/s;
(2)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27.
【分析】(1)已知该出租车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可求行驶的时间;
(2)已知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3)已知时间和速度,利用v=可求出租车行驶的路程。
(4)已知单价和里程,二者的乘积即为小红应付给司机的车费。
【解答】解:(1)行驶的时间:
t=9:08﹣9:00=8min=480s;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12.5m/s。
(3)根据v=可得,以该速度匀速行驶30分钟,行驶的距离:
s′=vt′=12.5m/s×30×60s=2.25×104m=22.5km。
(4)小红应付给司机的车费:
2.40元/公里×6公里=14.4元。
答:(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是480s;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2.5m/s。
(3)以该速度匀速行驶30分钟,行驶的距离是22.5km。
(4)小红应付给司机的车费14.4元。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学会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出有用的数据,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五.解答题(共4小题)
28.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汽车从靖江到达无锡的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然后与表示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相比较得出答案。
【解答】解:汽车从靖江到达无锡的时间:
t=9:40﹣9:00=40min=h,
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90km/h,
由表示出牌可知,此段高速公路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超过120km/h,
因90km/h<120km/h,
所以,值勤交警不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
答:值勤交警不要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因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小于此段高速公路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白交通限速牌的含义是关键。
29.
【分析】(1)测量长度需要用刻度尺及细棉线,测量时间需要用秒表,做的关于蚊香的实验,就应该有蚊香,而且要点燃蚊香就要火柴;
(2)先用刻度尺与细棉线测出一小段蚊香的长度s,再用秒表测出燃烧这段需要的时间t,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算出蚊香燃烧的速度。
【解答】解:(1)器材:刻度尺、细棉线、手表、蚊香、火柴;
(2)步骤:①取一小段蚊香,用细棉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s;
②用火柴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完全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
③则蚊香的燃烧速度为v=。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所需要测的物理量即一小段蚊香的长度及燃烧这小段蚊香需要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30.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B的路程和通过AB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4)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由图知,小车通过AB的路程为sAB=10.0dm﹣6.0dm=4.0dm=40cm=0.4m;
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AB=15:35:22﹣15:35:20=2s;
小车通过AB的平均速度为vAB===0.2m/s。
(3)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故答案为:(1)v=;(2)1cm;40;0.2;(3)大;(4)平缓;斜面坡度较小,计时方便。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处理、速度的计算和对变速运动的认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典型的题目,要熟练掌握。
31.
【分析】(1)根据表格内容确定昆明到丽江的路程;
(2)由出发时间和到站时间,计算出所用时间;
(3)根据v=计算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有517km;
(2)K9682次列车从昆明到丽江共需:
t=19:05﹣12:10=6h55min≈6.92h;
(3)K9682次列车从昆明到丽江的平均速度:
v===74.71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能够从表格中确定路程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