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课件(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20 21: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第2章 运动的世界
第2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仔细观察下面图中的两条线段,判断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 再使用自己的直尺进行测量,判断你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 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提示:为了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必须先选择一个标准. 比如用一张纸条、一拃或三角尺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自己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选取的标准不同,课桌长、宽、高是标准的倍数也就不同,因此测得课桌的长、宽、高的大小也就不同.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制定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长度单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计量单位. 例如,我国以前使用的是尺、寸和丈,英国使用的是英寸和英尺等.
随着人类的交流和发展,不同的计量单位给人们带了很大的困扰.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
最初 1 m是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的. 并以此为标准制作了“米原器”. 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
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 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的1米就是米原器在0 ℃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
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小活动:对照刻度尺,认真观察1 m、1 dm 、 1 cm、1 mm的长度.
了解1 m、1 dm 、 1 cm、1 mm的长度后,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 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m=_____km=_____dm=______cm=_____mm=_____μm=_____nm.
练习:
地球的半径约6 370 km=___________cm;
头发的直径约70 μm=____________m.6.37×10810-3101001 0001061097×10-5 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 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物体的长度;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常见的测量工具:有特殊用处的刻度尺:我们学习时的测量工具.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思考下面的问题:
A.它的量程,也就是它一次能测量出的最大范围是多少?
B.它的分度值,也就是它一次能测量出的最小范围是多少?
C.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 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测量完以后,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测量的过程、结果,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为了使测量的结果准确,应该怎样使用刻度尺呢?
提示:
(1)想测课桌的长度,用三角尺来测量可以吗?
(2)不把刻度尺放在物体上,能准确测出物体的长度吗? (3)把刻度尺放在物体上,用下图所示方法放置刻度尺,测出的结果准确吗? (4)把刻度尺放在物体上,分别用下图所示的方法读出刻度尺显示的读数,眼睛在哪个位置观察到的结果准确呢?? 现在,你能总结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了吗?
(1)测量前,先大概估计物体的长度,然后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前,先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线量起;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以便快速、准确地读数.? (3)测量时,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在所测的物体上,与物体上被测的部分重合或是平行,不能将刻度尺斜放.
(4)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刻度线. 即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5)除读出分度值的准确数字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如数据25.38 cm中,25.3 cm是准确值,0.08 cm是估计值. 它虽然是估读的,但它是非常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25.3 cm~25.4 cm之间,但更接近25.4 cm.
(6)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想一想:我们测出的物体长度一定就是物体的真实长度吗?
提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有差异,在读数时,视线也不能保证一定与尺面垂直,每个人估读的数据也有差距.
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测量的误差越小越好,那么,该如何来减小测量误差呢?
减小误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 在生活中,我们并不会随身携带一把刻度尺的,因而,我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
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自己的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 可以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标准尺”,如,生活中一层楼的高度约3 m(实际高度约2.7 m ) 用目测的方法估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如,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一拃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制作成“人体尺”. 用你身体的某部分制作一个 “人体尺”.
利用你的“人体尺”来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你今天上学走了多久?你是如何知道的?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你知道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吗?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现在生活中测量时间的工具: 现在生活中测量时间的工具: (1)时间的基本单位: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等.
(2)时间单位的换算:
1 h=3 600 s=3.6×103 s;
1 min=60 s=6.0×10 s;
1 ms=0.001 s=10-3 s;
1 μs=0.000 001 s=10-6 s;
1 ns=0.000 000 001 s=10-9 s. 在体育比赛时,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 机械停表的小表盘转一圈,表示走过30 min, 0(与30重合)到1 min之间有2格,每格表示0.5 min(30 s). 机械停表的大表盘转一圈表示走过30 s,0(与30重合)到1 s之间有10小格,每格表示0.1 s.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1)按下复位键,使停表上的指针归零.
(2)计时开始时,按下启动键,计时结束时,再按一次启动键.
(3)读数时,先看机械停表的小表盘,读出几分钟,再看小表盘的指针是否转过中间的半格,若未超过半格,就直接看机械停表的大表盘中指针指示的数据;若超过半格,要把机械停表的大表盘中指针指示的数据加上30 s.
(4)记录好测量结果,并写清单位. 了解了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机械停表测量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制作了随身携带的“人体尺”,就能较准确地估计长度了. 那么能否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来估测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呢?
“生物钟”的制作方法:用数脉搏跳动的次数来估测时间,并将估测的时间与刚才用停表测得的时间相比较,进一步来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课堂练习:
1.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
下:长为25.91 cm,宽为18.35 cm,那么他
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A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A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
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
12.36 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
长度应记为 ( )
A.12.45 cm B.12.34 cm
C.12.35 cm D.12.36 cmC 解析:因为是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由记录的结果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因此,记录结果中的前3个数字是准确值,故数据12.75 cm是错误的,应剔除,为了减小误差,应取剩余三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物体的长度. 故物体的长度为(注意:结果只能是两位小数,因为最后一位小数已经不准确,故不需再有第三位)4.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_____min
______s.
解析:小表盘指针指在3、4之间而且超过了半格,所以小表盘读3 min,大表盘读37.5 s,故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3 min 37.5 s.3 37.5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