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0 12: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戊 戌 变 法----维新派的“中国梦”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广义):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
新运动,是晚清(1895-1898)年间维新派人士通过光
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
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狭义):指1898年6月11日—1898年9
月21日(103天)的百日维新。明确概念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
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明确目标有感一首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合作探究 一、惊梦——从五个角度析背景甲午带来
哪些震撼?材料一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震撼!!!
 一、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甲午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材料三 发昌机器厂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材料二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诞生了一批早期的民族资本家,如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材料四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1、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冯桂芬、王韬、 郑观应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商战”
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2、九十年代:康梁维新思想“托古改制” ,奠
定变法的思想基
础。 “倡民权”“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冲决网罗”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中思考题: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 ——康有为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说明: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德国统一
1871年意大利统一
1870年材料五 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局部)19世纪中叶,英德法意俄美日通过改革或革命,走上或发展了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1875法国共和制确立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1)直接原因: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5)国际环境:甲午战败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请欣赏 《戊戌变法历史剧》戊戌变法历史剧第一幕?????公车上书
四项救国主张: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第二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强学会
《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
第三幕 ? ?百日新政?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明定国是
第四幕??? 无力回天
夜访袁世凯 戊戌六君子
历史再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百日维新办报、
强学会公车上书无力回天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维新运动)高潮二、筑梦——换一种方式看过程政:
经:
文:
军: 巧记“戊戌变法”
1 群士人的上书--“公车上书”
2 个变法的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 份维新的报纸--《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
4 类变法的措施--政、经、文、军
6 君子喋血菜市口增强军事实力
挽救民族危亡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①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②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没有废除科举制度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面对西方近代思想涌入而引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动摇,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思考过去,并力图超越原有的文化和知识局限,去寻求新的思想方向。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1、新群体形成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
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一)维新时期的遗产三、析梦——多几个视野看影响深入探究新在哪里? 国家奖励工商、振兴实业的种种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新学和报纸的风行,这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戊戌变法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戊戌变法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2、新思想活跃 3、新文教发展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
所,但多数为民办,规模不大。(课后112)4、新认知扩大 维新期间,新式传媒大量出现,各种新鲜活泼的思想、
朝廷的消息、各国的奇闻逸事充斥于报刊,出版印刷事业
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
内陆城市。5、新生活推广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亡其国,又以亡其种类。--谭嗣同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戒缠足、
兴女学等运动风起云涌,影响深远,引领时代新风。1、新群体形成
2、新气象出现
3、新文教发展
4、新认知扩大
5、新生活推广维新时期的遗产新时代到来 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为首要目标,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1、从政治上看: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近代化。爱国性(二)戊戌变法的意义多角度看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了专制桎梏,刷新了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2、从经济上看: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进步性课文109页第一段3、从思文上看: 戊戌维新抨击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学,为思想启蒙开辟道路、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性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
的方案。倡导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并没有因为戊戌变
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之,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性质)4、从社会上看:摈弃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 引领时代新风,促进社会的近代化进步性推动中国近代化 从中国近代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变法是近代中国
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第一篇章:筑梦 ——戊戌变法的背景

第二篇章:追梦 ——戊戌变法的过程
第三篇章:续梦 ——戊戌变法的影响
第四篇章:析梦 ————变法失败的原因
——从五个角度析背景——换一种方式看过程——多几个视野谈影响 史料
实证 时空
观念 历史
解释 历史
理解 总结提升 ——站一个高度探败因我们将铭记 戊戌变法时日虽短,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历史价值观作业1、课后练习
2、活动建议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四、析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法指导根本原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主要原因:改革派和反对派的力量对比
具体原因:策略是否得当;
是否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是否有坚定信念;
是否有配套可行的措施;
用人是否得当;
是否发动群众;
改革者个人素质的高低;
……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方法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维新派在变法中急于求成(2)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3)变法内容贪大求全(4)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这段材料说明什么?材料五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六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guǐ)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失败的原因: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这段材料说明什么?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材料七 变法失败不久,梁启超回顾整个过程说,康有为最先提倡民权,“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理由是中国数千年的陋习未改,民智未开,骤然给予权力,难以行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新派主要领导人对民众力量的忽视和认识不清。 从这段材料可以得到什么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俄北瞰kàn ,英西睒shǎn ,法南瞵lín ,日东眈dān ,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馀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chán ,不可终日。
——康有为《强学会序》客观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2)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依靠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5)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操之过急。
6)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主观根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十分强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软弱。 7)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8)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日本明治维新与
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 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社会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切入社会——中日改革前夕形势比较列强侵略、矛盾激化瓜分豆剖、揭竿斩木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倒幕派强,封建力弱资产阶级弱,封建力强尊王攘夷,忠君倒幕几次上书、维新思想传播倒幕后成立明治政府强学会、保国会西南诸藩根据地、倒幕派、明治政府无实权的光绪帝、维新派、几个洋务官员列强集中侵华,中立列强瓜分中国,阻碍发展经比较,中国哪些因素不如日本?切入措施——中日维新内容比较1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度、加强中央集权;颁布1889年宪法,确保天皇权力。改革币制;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设立机构,鼓励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农工商业及交通运输、采矿业。文明开化,学习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惯西化;强化皇道思想。改科举,废八股;设近代学校,学习西方,育科技实用人才。建立新式军队,实现强兵目标,开始对外扩张建立新式军队,更新武器装备,增强海军实力经比较,中国维新内容较日本有哪些局限?鼓励图新、上书言事;重视新政人才;裁减冗员及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