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三章 声 全章教案6节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三章 声 全章教案6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22 20: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三章 声
第一节 什么是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
(3)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波。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器材: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手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分组:塑料膜、橡皮筋、小鼓及小槌、小纸屑、直尺、石块、水、水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样发出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二、自学探究
(一)声源
1.声携带能量、传递信息。
阅读教科书中图3—1—1、图3—1—2是让学生知道:
(1)声是携带能量的;
(2)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
2.探究活动: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并考虑这样的问题: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时还能发出声音吗?
(1)提出问题:(引导:小鼓无声时,怎样使它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和假想:
①可能是物体要运动起来 ②可能是物体要振动起来 ③……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理的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和合作精神。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①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察纸屑在跳动,可见鼓响时,鼓膜在 。
②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声时,嘴唇感觉薄膜在 。
③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发现橡皮筋在 。
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琴弦的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现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5)分析与论证: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根据实验收集的证据,分析,概括出你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6)评估:各小组间交流、评估,再整合结论。培养发现他人存在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去肯定他人的成果,去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知道类比法。
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与水源类比)
(二)声音的传播
1.声波:声源振动产生声波。(类比:水振动产生水波)
鼓面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水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引导)把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然后用指甲轻轻敲击桌面的另一端,你能听到声音吗?
(小故事)叙述“睡听远处马蹄声”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引导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呢?
(实验引导)阅读37页“观察声的传播”后,给同学上来演示实验。
思考:罩内电铃声是怎样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空气时电铃声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音变大,这是为什么?
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和聆听,说出此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与论证:真空不能传声。
阅读38页图3-1-8,(a)水能传声 (b) 固体能传声 (c)真空不能传声
图3-1-9扩大知识面
结论:要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同时存在。
3.声速: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
讨论与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三)人耳的听声能力
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人耳听到20Hz~20000 Hz的声。(频率为20~2万赫的声音)
次声:低于20 Hz的声。
超声:高于2万赫的声。
不要损伤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三、板书设计
四、达标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4)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五、作业:P40T1
教学反思:
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授课方式与过程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是本课设计的特色。教师引导时的表情,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乐于其中的学习。在全堂中注意及时激励学生,使其有成就感,学劲会更足,效率会更高,尤其是对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提问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学生能提出较好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亮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与学会的交流是远远不能达到要求的,课外要多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情况,不单是学习上,还包括生活上,思想上等的情况,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去寻找适合他们的教法,去追求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那才是教师的一片天空。
第二节 乐音的三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研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官,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音色。
教学器材:音叉、刻度尺、橡皮筋、示波器、话筒。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乐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乐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介质。________不能传声。
3.有一振动物体,每分钟振动1800次,问该物体的振动频率是_________。
4.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
5.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
二、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开个小型音乐盒,如让有特长的学生演奏口琴等,在活跃的气氛中,对音乐下定义。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各有区别的结论。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个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
乐音:悦耳的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特征。
(一)音调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1.自学P41-44后,完成下表:
定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音调 声音的高低(尖粗)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 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色 对声音音质的感觉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重要特征
注 意:
1.正确认识音调与响度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这儿的“高”是指音调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这儿的“高”指的是响度大。
2.音色是我们分辨出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既使它们的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能够把它们分辨出来,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和各种乐器都有它独特的音色。
四、板书设计
五、达标练习:
1.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决定的。________音调越高;________音调越低。
3.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______,响度越大;________,响度越小。响度还跟____________有关。
4.用话筒说话是为了(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5.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的叫声响度大.
6.人的听觉范围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_____Hz的声音.
7.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 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8.夏天买西瓜,常常捧起来要轻轻敲击它,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它们的好坏,这是利用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以上因素都有
9.“闻其声而辨其人”,最重要是因为各人声音的(  )
A.音量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
10.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三者都不同
11.家蝇飞行时每秒振翅147~200次,蝴蝶飞行每秒振翅5~6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参考答案:
1。频率;2.频率,频率越大,频率越小;3.振幅,振幅越小,振幅越大,人到声源的距离;4.A;5.蚊子,牛;6.20Hz~20000Hz,20000Hz,20Hz;7。D;8.C;9.C;10.B;11. 答:苍蝇发声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蝴蝶发出的是次声波。
课外探究:
有人用筷子分别敲击装不同水的杯子,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你知道为什么吗?
点拨:敲打时,杯子和水振动发声,短的的音调高。
教学反思:
点拨:多普勒效应:当一辆警车向你驶来时,会发现警笛声调变高,当警车离你而去时,会发现警笛声调变低,假如你站在警车上时,你听到的警笛声始终一样。
第三节 奇异的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回声与共鸣。
(2)了解混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回声、共鸣等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2)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回声。
教学难点:共鸣。
教学器材:音叉、共鸣箱。
教学过程
一、回声
由美丽的的弋阳圭峰回声谷出现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1.回声: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较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到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0.1秒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距离是多少?原声与障碍物的距离是多少?
同一个人在教室说话比空旷的广场觉得洪亮,这是为什么?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混响、混响时间
声波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声辐射后,还会有声音的感觉;但由于声波的能量,不断被四周的墙壁和其他障碍物吸收,所以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混响,所维持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对于这一声学现象,如条件允许可以通过录音进行演示,如用卡拉OK机播放一段混响时间过长或混响时间过短的声音录音,以及一段混响时间较为合适的声音录音,让学生对之进行判断,区分其中的不同。
二、共鸣
1.用音叉演示共鸣现象
如教科书中第46页图3-3-5,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产生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三、动物与声音
教科书中第 46 页和第 47 页的图可让学生自己阅读,其内容包含了声的多方面知识,如声音传递信息,声可在水中传播,超声、次声以及回声现象等。可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图中获取信息。
四、板书设计
五、达标测试: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 .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 ,这种方法叫 .
3.将两个相同的音叉并排放好(没有接触),乒乓球靠着音叉B,当敲响音叉A时,会发现
乒乓球 ,这说明了 .
4.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有( )
A.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态
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
5.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周围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的,这样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6.生物课本上说过叮人的蚊子是雌蚊,但雌蚊在育卵期回避雄蚊,只要听到雄蚊的声音就逃之夭夭,研究发现雄蚊的声音频率在9500~12000Hz范围之内,能否发明一种使雌蚊闻风丧胆的东西 几天后小明做了个和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的盒子来,晚上一试,效果不错.
⑴你能回答这只盒子能驱蚊的道理吗
是电子蜂鸣器,能模拟雄蚊的声音,使雌蚊听到就逃走
⑵对小明的发明创造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总结生活中的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⑶你认为小明的驱蚊盒有使用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由于人的听觉范围是20~2000Hz,所以产生的声音会影响人的休息
参考答案:
1.信息。2.位置,回声定位。3.被弹开,声音传递能量。4.C。5.A。
教学参考
莺莺塔
山西永济县普救寺内有座高36m多,共有13层的塔。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西厢记》里生动描述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寺庙里,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塔叫做莺莺塔。莺莺塔塔身是四方形的,全塔与塔檐都由青石砌成,各层塔檐成半穹窿形。奇怪的是如果在距塔10m处击石或拍掌,在30m以外就可以听到蛙鸣声;如在距塔15m左右处击石或拍掌,听到的蛙声似乎是从塔底发出。这个奇怪的现象在县志里都有记载,但始终未有解释。
经声学家对这座塔进行考察,发现这个蛙鸣声不过是塔檐的多次反射而成的。如图3-3-1分析,在地面敲击石块,声音先传到第一层塔檐,被塔檐反射回到收听点,接着声音传到第二层塔檐,声音又被第二层塔檐反射回来,传到收听点,但时间比第一层塔檐反射回来的声音要延后一些,第三层、第四层……塔檐的回声相应地延迟。这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一连串的回声,听起来就像是蛙声了。
第四节 噪 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
(2)结合前面所学的“声产生于传播的条件”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2.过程展开
结合图3-4-1和图3-4-2 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①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④根据第50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
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 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一、噪声及其来源
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dB)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0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
三、控制噪声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教材中图3-4-4(a)(b)(c)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8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四、板书设计

五、达标练习
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C.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D.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2.在城市道路旁常见右图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参考答案:1.C。2.B。
六、作业
P51发展空间 材料的吸音性能
第五节 声与现代科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3.情感与价值观
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P47图3-3-7(动物和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 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合作学习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5-1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测出什么 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5-3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释超声加湿器。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
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这一方面的资料进行查询与收集。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做语音识别技术的简单演示。
(三)板书设计
(四)达标练习:
1.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有( )
A.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态
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
2.以下声波中,对人有害的声音的频率是( )
A. 85~1100Hz B. 20000Hz以上
C. 20Hz以下 D. 760~1500Hz
3.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周围墙壁都做成凹凸
不平,像蜂窝状的,这样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4.科学家通过接收( )声音,监测预报台风
和地震.
A.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参考答案:1.C。2.C。3.A。4.C。
课题 第三章 声
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一)第三章 声 知识要点图解
(二)歌诀记忆
振动物体会发声,固液气体传声音。 声音反射成回声,真空不能传声音。
乐音具有三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振幅大响度大,响度单位是分贝(dB)。
频率高音调高,频率单位是赫兹(Hz)。 紧细振动频率高,女生发声音调高。
无规刺耳是噪声,源传耳三减噪声。 高于2万Hz是超声,穿透破碎有B超。
低于20Hz是次声,地震破坏危害大。 超声反射测距离,往返路程2距离。
一、基础练习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真空 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 , , 。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 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 有关 ,还跟声源与听者的 有关。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 减弱_,在 过程中减弱,在接收(耳朵)处减弱。
参考答案:1.振动,介质。2. 快,不能。3. 0.1。4. 音调,响度,音色,频率,振幅,距离。5.声源处,传播。
二.例题分析
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参考答案:D。
例题2:(2006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参考答案:振动,水。
例题3:(2008河北)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参考答案:D。
例题4:(2008北京市)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参考答案:振动。
三.达标练习
1.(08年福建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的耳朵的。
2.(08年广西桂林)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 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4.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小玉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声到最后一声,前后间隔10秒钟,最后一响声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过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钟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6.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 l )实验器材:( 2 )实验步骤:( 3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参考答案:1、振动,空气。2、分析论证,振动。3.振幅,振幅,距离,大。4.音调、响度、音色。
5.提示:钟楼、收音机靠电磁波传递信息同时报时,但钟楼报时声传播到小玉耳的距离收音机的距离远,时间长。6.略。
四.教学反思: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速:每秒钟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固体中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空气传播速度最小。15℃时,V空=340m/s。
人耳的听力:人耳听到20Hz~20000 Hz的声。
声源——水源
声波——水波
类比法
频率不同
振幅不同






音色:特有的声音特色。
响度:声音的大小。振幅大,响度大。
距离小,响度大。
音调:乐音的高低。频率高(振动块),音调高(尖细)。
短细振动频率高,女生音调高。
示波器:显示声波图形。
奇异的声现象
共鸣: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
动物与声音:世界充满声音,等待我们去聆听,去探究。
回声: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
区分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
回声测距:
噪声
控制噪声:产生(消声)、传播(隔声)、接收(吸声)
噪声的大小及危害:由响度的单位分贝(dB)来表示。
四大污染(废气、污水、有毒固体废物、噪声)
噪声及来源: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物理)
干扰人们休闲、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环保)
声与现代科技
超声
次声
次声:低于20Hz,地震
超声:高于20000Hz,雷达、诊断、破碎
声音
应用
传递能量:地震、破碎
传递信息:超声雷达、B超诊断

声音的产
生与传播
产生:物体振动。
传播:介质(固、液、气)
声速:V固>V液>V气回声测距
超声
次声
次声:低于20Hz,地震
超声:高于20000Hz,雷达、诊断、破碎
乐音
噪声
噪声:干扰刺耳 防治:产生、传播、接收
乐音
特征
响度:单位:dB 振幅
音调:单位:Hz 频率 紧细频率高
音色
声音
应用
传递能量:地震、破碎
传递信息:超声雷达、B超诊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