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优秀教案:第12章 c 物质的微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地区优秀教案:第12章 c 物质的微观结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20 08: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资源网
第十二章 C 物质的微观结构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物质的放射性等知识后,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以及研究过程与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原子核的组成。从科学研究方法来看,原子物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高速粒子轰击高考资源网与观察分析推理,致使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并因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与实验事实相符,从而得到了公认。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知道原子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探测射线的仪器和方法,还要知道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复习三种射线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通过知道卢瑟福发现质子的过程及质子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只有质子组成吗?
通过查德威克对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的分析过程,发现另一种核子——中子。
通过教师介绍海森伯和伊凡宁柯的原子核组成的假说且该假说得到普遍公认使学生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本节课的学习应在教师讲解指导下结合学生分析推理,沿着当年科学家的探索之路,感受发现质子和中子的过程与方法,在得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结论的同时,领略探索微观世界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2)知道原子核是由核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3)知道原子核内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
(4)知道同位素。
(5)知道原子核符号的书写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装置及过程的介绍,感受探索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
(2)通过中子发现的过程,运用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到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所经历的从预言到实验验证再到分析推理,从而得到事物本质的过程,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2)通过“质子、中子的发现”的学习,了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感悟探索真理、研究科学的艰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人工转变发现了原子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难点: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过程的分析推理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器材:投影仪、计算机。
2、课件:PPT:(1)复习三种射线性质(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装置示意图,(3)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的云室照片,(4)中子发现的实验及分析推理。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复习三种射线的性质可更明晰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以及在电场中三种射线的径迹的不同;二是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方法及装置和过程;三是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不带电的中子。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不仅具有内部结构并且原子核可以发生变化过渡到人为转变原子核来探索原子核的组成,通过教师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的过程和布拉凯特的云室照片来感受探究微观粒子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来分析推理发现中子,进而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力。
本设计要突破的重点是: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方法是:通过课件的虚拟实验并结合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认识发现质子和中子的过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分析推理过程。方法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讨论、推理判断,得到结论。
本设计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必要适时的指导与学生的理性思维判断相集合,使学生了解人们探究微观粒子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复习
三种射线的性质。PPT列出图表。
问题 设问I
使学生知道人工核转变。
活动I 课件
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虚拟实验。
活动II 大家谈 讨论
布拉凯特云室照片。知道α粒子轰击氮核与氮核一起发生核反应,在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同时放出一个质子,以及如何判断质子的电性。问题II 设问II。使学生意识到原子核不只是质子所组成的。
活动III 虚拟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
活动Ⅳ 大家谈 交流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新粒子为卢瑟福所预言的中子。
小结归纳 原子核的组成及核力、同位素、原子核符号等。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复习讨论交流,得到原子核有内部结构和可采用人工的方法转变原子核。
第二环节,通过虚拟实验等活动感受探究微观粒子的方法和过程。
第三环节,通过应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到质子和中子。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核力作用,同位素概念和核符号的书写等。
七、教案示例
(一)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 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发出的射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在电场中这些射线会被分成三束,你能分辨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射线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提问:发出射线的原子核还是原来那种元素的原子核吗、如何才能看到这些粒子的运动径迹等。
[归纳小结]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有复杂的结构,而且原子核可以发生变化。科学家发现原子核的转变过程是探究原子核性质和核内结构的最好时机,为了更有效地探索,必须用人工的方法轰击原子核迫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二)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过程及布拉凯特的云室照片
[虚拟实验] 详细介绍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装置及各部分装置的作用以及实验步骤和结果,并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提出问题] 在实验中出现的质子从何而来?请学生大胆猜想。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告知卢瑟福认为质子是α粒子击中氮原子核,发生核反应产生的。
[实验验证] 1、如果是核反应产生的质子,则它们在云室中的径迹为3条:入射α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新核的反冲径迹;如果是α粒子将质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来,则在云室中看到4条径迹:入射α粒子的径迹、碰撞后的α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放出质子后的新核的反冲径迹。
2、展示布拉凯特实验的云室照片。
[分析判断] 卢瑟福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提出问题] 想一想:原子核只是质子组成的吗?
PPT出现任意两种元素的原子核示意图和它们各自的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列表供学生思考,得到原子核内质子的质量大约占原子核质量的一半、质子的电量总和就是原子核所带的电量。
卢瑟福依据原子核的电荷数与质量数的差别,预见到原子核中应该存在质量与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粒子,卢瑟福称其为中子。
[虚拟实验] 用课件演示放射性元素钋发出的α射线轰击铍。
实验结果:α射线轰击铍产生的中性粒子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贯穿10-20cm的铅板,经检测这种粒子不带电。
有人认为这种粒子是高能的γ射线。
[推理分析] 计算表明,不可见粒子从石蜡中打出质子,需要提供5.7 Mev的能量,这要求γ射线的能量达到55 Mev。但是,钋发出的α射线轰击铍只能产生7 Mev的γ射线。因此,不可见粒子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它一定不是铍被轰击后发出的γ射线。
查德威克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分析得到不可见粒子是质量与质子几乎相等的、不带电的粒子,它正是卢瑟福预见的中子。
(四)归纳小结与核力、同位素概念及核符号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核子间有一种比库仑力大得多的核力作用,核力是一种短程力。
核子数A等于质子数Z与中子数N之和。A=Z+N
原子核常用符号表示。Z为原子核的原子序数,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种子数的原子核互称为同位素。
(五)历史回眸:介绍I·居里和她的丈夫F·约里奥-居里错失发现中子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中实验的设计是重要的,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才是发现事物本质更关键的过程。
活动II
大家谈
讨论
原子核可
发生变化
原子核内
部有结构
复习
三种射线的性质
问题
设问Ⅰ
活动Ⅲ
发现中子的实验及分析
中子
原子核
的组成
问题
设问Ⅱ
活动I
α粒子轰
击氮核实验
质子
活动Ⅳ
大家谈
讨论,交流
同位素
原子核符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