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1 00: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组教材是以“思乡”为专题编写的,选编了《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四篇课文。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二”和“回顾·拓展二”。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梅花魂
课文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如梅花般矢志不渝的眷恋。
桂花雨
本文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的美好回忆,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小桥流水人家
课文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展现了故乡如诗如画的风景。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正确读写“洛阳、漂泊”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怎么通过具体景物或事件表达出来的。
5.《古诗词三首》…………………………………………………………………………2~3课时
6.《梅花魂》………………………………………………………………………………2~3课时
7*.《桂花雨》………………………………………………………………………………1~2课时
8*.《小桥流水人家》………………………………………………………………………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2~3课时
回顾·拓展二………………………………………………………………………………1~2课时
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注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古诗词三首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前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师生)
2.熟读三首古诗词,了解大意。(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4个生字,注意“畔”的读音和“帐”的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能通过注释、相关资料及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学习重点
能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搜集王安石、张籍的资料。(师生)
2.熟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了解大意。(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用时:4分钟)
1.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泊船瓜洲》。
1.自由背诵《静夜思》,谈感受。
2.齐读诗题《泊船瓜洲》,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1.《泊船瓜洲》中“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泊船瓜洲”的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泊船瓜洲》。(用时:6分钟)
1.范读《泊船瓜洲》,注意重读和停顿。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泊船瓜洲》,疏通字词,了解古诗大意。
1.认真听老师范读。
2.自由读《泊船瓜洲》,自学字词。
“间”读jiàn;
“还”读huán。
3.组内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2.给加点字注音。
一水间( )
数重山( )
照我还( )
3.解释带点的字。
(1)京口瓜洲一水间
间: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________________
(3)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________________
三、赏析《泊船瓜洲》。(用时:12分钟)
1.课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出京口、瓜洲和钟山的位置。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王安石的资料。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泊船瓜洲》,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意。
4.引导阅读“资料袋”中的内容,感受诗人对字的锤炼。
1.自由读《泊船瓜洲》。
2.在地图上找出京口、瓜洲和钟山的位置。
3.体会前两句诗的意思。
京口和瓜洲只是一水之隔,而作者的家乡钟山也只是和京口隔着几重山而已。
4.交流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去呢?
5.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6.总结学习这首诗的方法。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提到了这样几个地名: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学《秋思》。(用时:18分钟)
1.提示学法:熟读古诗——了解作者——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2.组织学生一步步自学《秋思》。
3.检查自学情况,适当点拨和指导。
1.自由读《秋思》,交流作者的资料。
2.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秋思》。
3.全班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意万重”的“重”读chóng。
4.合作探究对诗句的理解。
前两句诗意:洛阳城里又刮起了秋风,想要给家人写封信,可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了,不知从何写起。
后两句诗意:书信已经写好,但当捎信的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5.体会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6.练习背诵《秋思》。
6.解释下列词语。
行人:_________________
开封:_________________
意万重:_______________
7.《秋思》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后,接下来放手让他们学习《秋思》。学生能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和诗人的感受贴得更近,直至完全融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和词人的感情来。
2.比较这三首诗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学习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将写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写法。
3.背诵《长相思》。
学习重点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长相思》,细细体会作者的每一句诗词,做到从读诗到读作者之心。
学前准备
1.熟读《长相思》,了解大意。(学生)
2.搜集纳兰性德的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过渡: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思乡情怀呢?
2.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作者的资料。
1.学生自由背诵《泊船瓜洲》和《秋思》。
2.齐读课题《长相思》。
3.展示纳兰性德的资料。
8.填空。
(1)春风又绿江南岸,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人临发又开封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诗词,感知词义。(用时:10分钟)
1.出示《长相思》和《秋思》,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诗和词的区别。
2.范读《长相思》。
3.引导学生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来学习《长相思》。
1.自由读《长相思》。
2.小组内交流词的特点。
3.全班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4.自学字词。
“风一更”的“更”读gēng。注意“畔”的读音和“帐”的偏旁。
9.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那畔:__________________
聒: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园: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词句的意思。
2.播放配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1.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这首词。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在词中画出相关句子,并体会它的意思。
3.交流感悟。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思念起家乡,再也无眠了。因为家乡是宁静的,没有风雪之声的。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10.“身向榆关那畔行”中“身”字点明了作者的身处之地及方向,与下文的_______字相对,身向榆关,而_______却在关内,表明作者___________。
11.下面一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验。(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一些思乡的诗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2.组织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词句。
1.自由读课件出示的诗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词句抄下来。
1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词,请选择一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教学这首词时,我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含蓄之美。体会意境时,我运用了语言描述、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古诗词三首》教学片段
◆体会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
   师:诗人是借什么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的?
   生1:借秋天的景色。
   生2:是因为秋风,作者就思念家乡了。
   师:同学们,再好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什么之上了呢?是秋风吗?(生默读)
   生:不是!诗人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通过写家书。
师:(板书:家书)作者借写家书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生:思乡情。
   师:大家来看,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写家书中,那诗人写家书,这算是写景还是叙事呢?
   生齐:叙事。
   师:用写事来抒发一种情感,这种表达方法叫叙事抒情。
   师:可是,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的愿望呢?
   生:我觉得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三个字——
   生:见秋风。
   师:为什么看见秋风,诗人就想写家书呢?
   生1: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生2: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风将树叶吹落,就像自己离开了家乡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在诗人看来,落叶尚能归根,而自己却在外漂泊。张籍的老家就是在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当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孤单。
   生2:寂寞。
   师:他的愁苦应该向谁说呢?用什么方式呢?
   生:给家人写信。
   师:对了。所以说诗人不是借秋风来表达思乡愁,而是见秋风而生思乡愁,通过写家书这件事来表达这种思乡情。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所注重的是引领学生真正地把心融入诗中,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诗人的思乡之切,思乡情之浓,使彼此的心灵达到共鸣。同时,教师充分借助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为何而思乡。这样,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