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怀念母亲(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1 13: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怀念母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挚、寝、频”等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师:题目共四个字,我们分别来强调“怀念”和“母亲”这两个词,依次读一读,看看怎么读比较合理,着重点在哪儿。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读好题目为本文学习之始。通过合理读题,为全课定下情感基调。同时也暗含着阅读文本的学习方法——一定要重视题目与作者。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难读的或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读后交流。按照下面的形式自由交流。
(1)读文后,我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这样解决:________。
(2)读文后,我自己不懂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可以这样弄懂:________。
(3)读文后,我了解到的课文内容有:____。
3.检查认读本课重点生字词。
(课件出示)真挚 朦胧 凄凉 引用 强烈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4.感知全文。
(1)师:课文题目为“怀念母亲”,一看就知道是写怀念母亲的文章。但是咱们读读课文,看作者仅仅是写怀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吗?
(2)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从中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疏通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通过交流的形式暴露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相互探讨学习方法。在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再读课文,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分别朗读重点语段。要求读正确、流利。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描摹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畅。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
三、潜心读文,体会感情
(一)读课文,感受悠悠思母情。
1.从哪些语段中可以读出“我”对生身母亲的深深怀念?(指名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想象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具体情状。
③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语言“补白”,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的具体情状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同时又是生发语言意象、学习吸纳语言的过程。
2.抓“终天之恨”,悟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1)“终天之恨”是什么意思?“我的愿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不仅仅是因为母亲弃养,而是由于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啊。所以他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一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再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来理解文本语言的意思,来体会“终天之恨”的含义,从而更准确地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
3.师:像这样写到自己对生身母亲无尽的怀念的地方还有哪些?
(1)自由读11月18日的日记,边读边画圈、思考,在旁边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①师:你读到了房东太太怎样的神情?(高兴得不得了——有点沮丧)
②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神情吗?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的表现以及儿子一直没回来时沮丧的表情。
③师: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呢?
④师:作者看到房东太太如此神情,想到了些什么呢?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
⑤师: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作者日记,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感悟想象的方式,还语言文字以情感画面,并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角色体验,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语言的表情达意之功效。
(二)再读课文,体会拳拳赤子心。
师:作者远离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那个孤寂的小城——哥廷根。都说时间能冲淡记忆,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会不会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而慢慢冲淡呢?请到文中找答案。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什么叫“频来入梦”?(经常到梦中来)“也”字说明了什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2)两个母亲频来入梦,作者两次说到“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说?(因为怀念母亲,眷恋祖国。念母思国心切啊!)
2.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读着读着,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不尽的怀念,还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无限的眷恋?快速读读课文,圈画出最能体现作者眷恋祖国的语句,进行批注。
(1)指名学生读第一篇日记。
(2)师:为什么说“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太阳落山了,倦鸟归巢了,孩童们放学了,大人们下班了,他们都能回到自己那温馨而又甜蜜的家,而作者却有家难归,孤独与寂寞更是涌上心头)
(3)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
课件出示: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4)师:这种思念既然是凄凉的,那作者为什么又说这种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通过练笔进行感知:
当你想到故乡时,你仿佛听到了________,又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当你想到故乡的老朋友时,你仿佛听到了________,又仿佛看到了________。
(5)师:这千丝万缕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最后都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糊!
3.师: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对祖国母亲的眷恋,总是时刻萦绕在作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请同学们将文中的几篇日记连起来再读读,边读边想象思考,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教师在文本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言、想象语言、延伸语言、练写语言,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感受文本语言情感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创生、情感的迁移。
四、链接阅读,拓展升华
师:任何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都会有着同样的情感——那就是每时每刻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与眷恋。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播放爱国歌曲推动情感升华,让学生把感悟体会文本语言的情感上升成一种对祖国母亲的大爱,并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季老先生写《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我的母亲》。
2.推荐阅读季羡林的作品集《赋得永久的悔》。
教学板书
怀念母亲
教学反思
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字,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言和文字的奥妙,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真、纯、实、活的语言和文字教学境界。在教学《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亲身体会了学习语言文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