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羡林的访谈录。设计上主要是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在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师生)
2.了解文中涉及到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彭公案》的大意和主要人物。(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双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重点
自学生字词,从对话中得到有关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并认真参与课外阅读。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质疑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课题,问:“大树”指谁?“小苗”指谁?
2.引导学生交流关于季老的资料。
1.齐读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回答问题。
3.交流资料。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著有《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等作品。
1.课题中的“大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字词。
要特别注意,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要注意读准确。
2.全班汇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按内容划分段落。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表示。
绿林好汉(lù lǜ)
藏起来(cáng zàng)
水浒传(chuán zhuàn)
3.季老和苗苗交流了三个问题,请你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段细读,感悟文意。(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2.关于读书,季老有哪些看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1)什么样的书是闲书?季老对看闲书有什么主张?
(2)“三贯通”指什么?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3)“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怎么理解“起码”这个词?
3.引导学生谈谈对季老的印象。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季老关于读书的句子。
2.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三贯通”是指“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2)“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积累古诗文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3.自由谈谈对季老的印象。
4.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
(2)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
(3)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
(4)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
四、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回顾: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
5.选一选。
访谈录是以________为主的一种文体。
(1)记录采访、谈话内容
(2)记录采访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上,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探讨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在学生熟读课文,基本把握了苗苗和季老交流的几个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想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对书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