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鲸(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鲸(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2 10:2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组教材编排了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说明文,包括《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四篇课文。教学本组课文,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三”和“回顾·拓展三”。
课题
内容简说

本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松 鼠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新型玻璃
本文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表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和魅力。
假如没有灰尘
本文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正确读写“哺乳、嫌疑”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学会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1.学习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9.《鲸》……………………………………………………………………………………2~3课时
10*.《松鼠》………………………………………………………………………………1~2课时
11.《新型玻璃》…………………………………………………………………………2~3课时
12*.《假如没有灰尘》……………………………………………………………………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2~3课时
回顾·拓展三………………………………………………………………………………1~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要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在科学课教师的帮助下,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
9.鲸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鲸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让学生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他们热爱海洋动物的意识。
学前准备
1.搜集关于鲸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上腭、哺乳、退化、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词,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学前准备
1.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2.搜集关于鲸的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出示谜语:似鱼不是鱼,终生海里居,远看像喷泉,近看似岛屿。问: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2.板书课题。
3.引导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
1.自由猜谜语。
2.齐读课题。
3.交流关于鲸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20分钟)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学字词。
(2)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要特别注意“哺、滤、鳍”的读音和“肺”的写法。
3.交流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填空。
(1)“肺”字共______画,第八画是________。
(2)“哺”字的读音是_____,“潜”字的读音是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
1.引导再读课文。
2.引导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2.合作探究: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3.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回顾,总结延伸。(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熟读课文。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熟读课文。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在正确的选项后画“√”。
(1)大小
(2)种类
(3)食物
(4)进化过程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在上课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读课文。在学习鲸的进化过程时让学生以鲸的身份讲述自己的进化过程。在教学鲸的生活习性时,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学生读得有激情,在读中有所感悟,效果不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听写生字词。
2.引导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听写生字词。
二、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写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引导思考: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想想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什么习性。
1.齐读第1自然段,自由交流本段的写作手法。
2.结合全文,说说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
3.汇报学习第4~7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4.选择正确的答案打“√”。
鲸是哺乳动物是因为:
( )鲸很大、很重。
( )鲸用肺呼吸。
( )鲸是胎生的。
( )鲸有鳍。
( )鲸的睡觉方式很特殊。
( )幼鲸吃母鲸的奶长大。
5.这篇课文运用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三、积累语言,升华情感。(用时:10分钟)
1.播放一部关于鲸的纪录片。
2.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掌握的鲸的知识给纪录片配音。
1.欣赏关于鲸的纪录片。
2.自由选择纪录片的
一个片段配音。
3.评一评谁是最佳配音员。
四、回顾全文,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请你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鲸的某方面的特点写一篇短文。
1.自由读“资料袋”的内容,并谈谈感受。
2.以“鲸的自述”为题,介绍鲸某一方面的知识,自由交流,然后写下来。
6.写一写。
鲸的自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在提出了“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这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寻找答案。突破难点之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问、画画、表演、朗诵等形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自己解决起问题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楚。
《鲸》教学片段
◆体会“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教学难点)
师:老师找一名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写了鲸的什么特点?
生:鲸很大。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知道鲸很大的?作者是怎样把鲸的大写得具体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句子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出示鲸与象对比的图片)大象同学们都很熟悉,可以说它是动物里面的大块头,但和鲸一比怎样?
生: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师:为了说明鲸是个庞然大物,作者拿大家熟知的大象和鲸进行对比,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
句子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句话有个怎样的突出特点?
生:这句话中有两个数据“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
师:这种说明方法借用了我们数学方面的知识,就是列举相关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
师:大家读读下面这句话,看看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吧?
句子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生: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你说得很对。说实在话,最大的鲸世界上没几个人见过,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作者举了我国发现的一头鲸当例子,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觉到了鲸真大,所以这段话同时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师:以上我们围绕第1自然段,学习了三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还运用了这三种说明方法?还有哪些语句不属于这三种说明方法?
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巩固对上述三种说明方法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分类别”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赏析:教师抓住了“体会说明方法”这一教学难点设计教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以第1自然段为例,在具体的语句中揣摩“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到课文中去发现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这样,由导学到自学,既让学生习得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