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22 10: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顾·拓展三
【学习内容】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
2.自读《四时之风》,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四季风的各自特点,积累语言。
3.推荐好书《森林报》,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学习重点】
1.总结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2.了解四季风的各自特点,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组说明性文章,我们认识了“庞然大物”——鲸,驯良、乖巧的松鼠,新颖奇特的新型玻璃,随处可见的灰尘。作者通过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说明方法让鲸如在眼前,让松鼠显得特别可爱,使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清楚明了,揭开了灰尘鲜为人知的一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回顾·拓展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本单元的收获吧!
2.回顾课文,交流收获。
(1)回顾本组课文,总结收获。本组课文介绍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请同学们默读本组文章,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研究记录学习收获的方法。
(3)展示各小组使用的记录方法。
(4)各小组选择喜欢的记录方式整理学习本组课文的收获。
(5)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收获。首先交流获得的知识,然后交流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用翔实的数字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的特征更准确。但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要注意:数字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科学依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是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深刻的印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说明文要想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做到生动形象,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内容上巧妙引用,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②恰当使用说明方法。
③语言上丰富活泼,增加灵动性和文学性。
二、日积月累
1.欣赏诗歌,诵读积累。
(1)导入: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风)其实,春风、夏风、秋风、冬风这四季之风迥然不同,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四季风不同的感受朗读“日积月累:四时之风”。
(2)读读这首小诗,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自读自悟,了解诗歌的意思。
(3)同桌交流。讨论这首小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生商讨,欣赏四季的风带来的不同景色。
春天的风可以带来温暖,和煦的阳光催促农民该耕种了,裙子被风吹得微微摆动,花香也不时从远处飘来。
夏天的风吹得草木摇晃,勃勃生机,显示了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在池塘旁边小立片刻,便能闻到隔岸飘来的荷花香。
秋天的风夹杂着秋雨,晚上更增添了几丝凉意,秋天的风雨声是绵绵不断的,吹得树叶悠悠地落下来,仿佛在翩翩起舞。
冬天的风则像狂怒的老虎,在书房看书都必须把窗户关好,冬风整日呼呼地刮着,鸟雀都藏得不知道哪儿去了。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6)小组互评,评议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7)拓展阅读,诗文链接。
①描写春风的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②描写夏风的诗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③描写秋风的诗句: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描写冬风的诗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小结:春风轻柔、温暖,带给人们生机与希望;夏风热情、炽烈,让植物欣欣向荣;秋风凉爽,给自然带来别样风景;冬风狂吼,一片狼藉。四时之风吹来四时之景,四时之景塑造美丽人间。
三、课外书屋
1.谈话过渡,引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森林报》吗?《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他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作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2.节选阅读。挑选你印象最深的章节介绍给同学。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形象生动的。
3.交流阅读《森林报》的收获。读完之后你有哪些知识与同学分享,哪里引发了你的思考,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拓展阅读。除了《森林报》,你还阅读了哪些科普文章?谈谈你的读书收获。
5.学生发表意见。
6.教师推荐图书。
中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科普名著,如: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7.建立班级科普读书角,开展科普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