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数罟( ) 洿池( ) 狗彘( )
饿莩( ) 庠序( ) 孝悌( )
【答案】 ɡǔ wū zhì piǎo xiánɡ t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答案】 (1)“无”同“勿”,不要 (2)“颁”同“斑”
(3)“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同“途”,道路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兵
(2)数
(3)直
(4)胜
(5)发
(6)望
(7)焉
【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名词,武力,战争 (2)shù,数词,几,几个/shù,名词,命运/cù,形容词,细密,与“疏”相对/shǔ,动词,计算/shuò,副词,屡次;多次/动词,列举罪状 (3)副词,只是,不过/形容词,与“弯”相对/形容词,正确的、正直的/名词,价值,后写作“值”/副词,径直、一直 (4)副词,尽/动词,禁得住,忍得住/动词,超过,赛过/形容词,优美的/动词,战胜,取胜 (5)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动词,征发,派遣/动词,花开/动词,发动/动词,发出,抒发/动词, 发送,递交/动词, 起用,兴起/动词,发射 (6)动词,希望/动词,向远处看/名词,念头/名词,名望、声望/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7)语气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何必/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他,代毛一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填然鼓之 ( )__________
(2)树之以桑 ( )__________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__________
(4)然而不王者 ( )__________
(5)谨庠序之教 ( )__________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__________
(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__________
(8)王无罪岁 (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击鼓 (2)名词作动词 种植 (3)yì,名词作动词 穿上 (4)wànɡ,名词作动词 为王 (5)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从事 (6)形容词作名词 生者;死者 (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迁移 (8)名词作动词 归罪,归咎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河内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越南首都。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希望。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答案】 (1)黄河北岸的魏地。(2)不要盼望。(3)“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弃甲曳兵而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如果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2)状语后置句 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3)省略句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的衣服了。
(4)省略句 (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有的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亚圣”。其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识背景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反对“霸道”“虐政”,主张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用仁义治天下。这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梁惠王便想从孟子那里寻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池沼边上。梁惠王看着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的交谈。
知常识
文化常识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分析问题 ②养民教民—王道之成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如:像
B.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使……迁移
C.河东凶亦然 然:这样
D.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D [D项,加:更。]
2.下列全属于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移其民于河东 ③移其粟于河内 ④河东凶亦然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B [①是梁惠王对自己的评价,⑤是梁惠王对现状的认识,二者都不是梁惠王自认为尽心治国的措施。]
二、阅读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填然鼓之 ③请以战喻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 [之: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以:③介词,用;④介词,凭借。]
4.下列对第2~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欲擒故纵”,充分利用梁惠王好战、争夺人口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
B.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只是措施不当。
C.孟子设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为下面自己提出治国之策做铺垫。
D.孟子散文善用比喻,生动有趣地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
B [B项,孟子设喻是向梁惠王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全属于孟子“王道”措施的一项是( )
①不违农时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养生丧死无憾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A [③是“王道”的结果,④是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
6.下列对第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C [C项,害民的应该是统治者的暴政,而非荒年。]
■合作探究·
7.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对于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这个问题,观点不一。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是指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这样“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但是,在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示例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译文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说理
在本文中,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说理,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然后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这就生动形象、有趣有力地陈说了事理,辨明了是非,达到了雄辩性、逻辑性、鼓动性、说服力的高度统一。
2.写法指导
比喻说理“三注意”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比喻说理要注意: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与道理要有契合点,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3.迁移运用
请以“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为话题,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华丽地落在岸上。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肩负天下之孟子
孟子的身上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作为一位雄辩家,他周游列国,倚马千言,大推王道。在成为梁惠王的座上宾之后,尽献箴言良策。“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唯有施行仁政,关注民生,休养生息,才是治国的正途。解除了百姓的后顾之忧,人心就会安稳,政权就会稳固。
【应用角度】 “社会和谐”“关注民生”等。
2.精彩应用
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但其实,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能钓得到更多的大鱼。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就像孟子见梁惠王时所说的那样:“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以后就无鱼可求,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由此看来,孟子真可谓天下之大者,他不仅推“王道”以利王者,而且也顾及天下以利百姓,最终实现王者与百姓的共赢。
[佳作·领悟]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①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②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③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情,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④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越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我们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也做到了。
⑤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⑥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⑦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亮点借鉴】
1.学标题
把“孟子”比喻成“文化宝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学开头
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一组排比引出对孟子的礼赞。这也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分别叙述他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形成了一个总分的关系。
3.学修辞
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准确运用对偶句式,突出了思想,深化了感情,增强了气势。
4.学结构
中间部分第②③④⑤⑥段,用五个排比段落对孟子加以礼赞。分别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照应了文章的第①段。
5.学引用
文章大篇幅地引用了孟子著作中的原话,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这些话体现了孟子的气节,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当今社会各阶层仍有借鉴意义。
6.学结尾
文章第⑦段,照应了第①段和文章的标题。重申了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画线部分排比句的运用让文章在呼吁孟子思想的余韵中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没有
B.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C.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D.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A [A项,无:同“勿”,不要。]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A项,“然”,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的介词,可译为“跟”“同”。D项,“也”,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
3.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树之以桑
A.谨庠序之教
B.则移其民于河东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固而近于费
C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4.名句默写。
(1)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或五十步而后止 (2)鱼鳖不可胜食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翻译下列句子。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2)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农业生产时节,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饥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