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9-24 16: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 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⑵ 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⑶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教与学互动设计
㈠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绝非讹传。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冰块制成中间厚、周边薄的圆饼,正对着太阳,把易燃的艾草放在太阳光的会聚点上,便能将其点燃。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结合材料说说,这个观点正确吗?答:冰能取火,说明水能生火。故“水火不相容”这种说法不对。
㈡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凸透镜和凹透镜
[议一议]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观察]同学们认真观察桌面上的透镜,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特点?
[讨论交流]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他们的特点。
[小结归纳]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观察]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什么透镜?
[学生交流]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
[展示]展示教材“凸透镜主光轴和光心”的图片
[点拨]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做一做]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有亮点。
[想一想]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拓展]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用凹透镜无论怎样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亮点是光会聚的。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做一做]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到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有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塑料瓶放在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前面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凸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途径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教师肯定]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祝贺。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射到地面上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来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做一做]
(1)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2)学生画出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的折射情况的路径图,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提问]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的什么原理?先猜想一下。
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生丙: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提示]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器的光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没有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器的光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没有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器的光从焦点射向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变为平行光。
[想一想]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小结归纳]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提示]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㈢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 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凹、凸透镜都有焦点和焦距。
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拓展】一块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发散还是会聚?
二、生活中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⑴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⑵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模型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⑶ 初步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活中实际应用凸透镜的基本原理。
【难点】学生能初步根据书本上所列例子、示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㈠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很早以前,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相貌留下来,只能请肖像画家画像。15世纪以后,欧洲画家为了迅速把景物画下来,制作了针孔绘图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实像,然后在毛玻璃屏上贴上半透明的纸,在上面绘画。到了19世纪,绘图暗箱已经改成了用凸透镜或凸透镜组作为镜头的暗箱,1839年,巴黎著名的肖像画家路易斯·达盖尔,在绘图暗箱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成了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说说照相机的发明经历了那些主要过程?
答:照相机的发明经历了画像、针孔绘图暗箱、凸透镜绘图暗箱等阶段,直到真正的照相机发明为止。
㈡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照相机(主要教法:教师指导制作模型)
[进行演示]教师悬挂大幅照相机挂图(或通过多媒体投影照相机实物)
[议一议]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同学们把你们知道的说出来。
学生:镜头、快门、暗箱、底片等
[点拨]所有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做一做](出示照相机模型)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让学生观察所成的像。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
材料:焦距为5—10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cm)、两块约为20cm×20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等。
[想一想]用什么器材?怎样做?
[讨论交流]用硬纸片做一个圆筒做壳,把凸透镜装在筒口,把半透明塑料薄膜粘在另一个较细的圆筒的筒口。
[点拨]方法:首先,用一块硬纸片做一个刚好能卷住放大镜的圆筒。用粘胶纸把凸透镜固定在圆筒的一端;其次,用另一块硬纸片做一个直径比上一个纸筒稍小的纸筒,并在纸筒的一端蒙上半透明塑料薄膜;最后,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好,现在开始制作,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好。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部分小组两个筒直径相差太少或太大的情况。
教师:让学生把照相机模型的凸透镜那端正对窗外明亮的景物,拉动纸筒,观察薄膜上所成的像。
[议一议]像比物体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比较哪个大?
[小结归纳]像比物小。像是倒立的。像距小于物距。
2、投影仪(主要教法:演示、讨论、提问)
[观察]下面我们观察教室的投影仪,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机座、电灯、反光镜、载物台、镜头、平面镜、屏幕等。
[演示1]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把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投影片(或一支笔)放到载物台上,记住箭头的方向。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的图案清晰的像,再记住箭头的方向。
[议一议]现在同学们观察了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像的大小、正倒及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比较各是怎样的?(教师再演示一次相关实验,加深体会)
[演示2]将一幅动物图(不要对称)放到载物台上,看看放出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将图象倒过来放呢?记下他们各自的位置,装上平面镜后,再重复上述操作,比较一下两次的结果有何不同?
[提问]现在同学们再次观察了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像的大小、正倒及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比较各是怎样的?
[讨论交流]像比物大,像是倒立的,像距大雨物距。
教师: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主要教法:学生自己探究)
[观察]放大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像与物体的比较(大小和正倒)有何关系?
(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和自己的手纹)
学生: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通过放大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
[想一想]我们在透明的塑料三角尺上滴一滴水,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看看字是不是放大了,为什么?
学生:字被放大了。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组织讨论
[讨论交流]综合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教师: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中能成放大像的仪器有哪些?能成缩小的像的仪器有哪些?
学生:能成放大像的仪器有投影仪和放大镜,能成缩小的像的仪器有照相机。
教师:哪些仪器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哪些仪器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学生: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教师: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各在哪里?
学生:照相机所成的像在塑料薄膜上,投影仪所成的像在屏幕上。
教师:用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放大的像能够用白纸承接吗?
学生:不能,
[小结归纳]教师小结归纳虚像和实像的特点。
㈢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凸透镜的例子。
1 照相机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 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都是由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是实像;放大镜所成的像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拓展】电影放影机的放映原理与幻灯机大体相似,那么它的放映原理是什么?屏幕上为什么会出现活动的镜头?
解析:电影胶片上的景物按每秒24张的速度拍摄和放映;人的视觉暂留作用时间大约0.1秒。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⑴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⑶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⑵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
㈠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他们都利用凸透镜使物体成像。我们已经注意到,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而投影仪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我们还注意到,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但是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问题:凸透镜成不同像的条件是什么?凸透镜能成几种不同性质的像?
㈡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展示]光具座(能插蜡烛、光屏、透镜且能移动,有刻度)、蜡烛(做物体用)、光屏、凸透镜(焦距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
[问题]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议一议]
学生甲:让凸透镜正对太阳来回移动,找到最亮、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乙:让凸透镜力灯光5米以外,找出亮点,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很好,现在开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做一做]学生们测量出焦距,开始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分别在左右标出焦距和二倍焦距位置;
2、点燃蜡烛,调整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把蜡烛放在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成清晰的像;
4、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动,观察像的变化情况,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6、当蜡烛在一定位置时,光屏上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像的情况并记录;
[讨论交流]
学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学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学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 成倒立放大的像, 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学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能成像;
学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的位置时,光屏不能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凸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学生7: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小结归纳]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表示。
1、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 u>2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 u<f<2u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 f<u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想一想]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同学们能不能从实验中得出呢?
[讨论交流]
学生1: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学生2: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学生3: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小结总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
2、实像和虚像
由实际光线的会聚的像是实像;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㈢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投影仪的原理:u<f<2u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f<u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拓展】用镜头焦距不同的两架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处景物的清晰的照片。则用焦距较小的照相机拍摄到的景物的像较_______(填“大”或“小”)
答:小 ,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⑵ 了解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通过看书搞清眼睛的构造,以及眼睛如何看见物体,提高自学能力。
⑵ 通过小组讨论,明白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培养分析、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具有眼保健意识。
⑵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眼睛的成像原理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与学互动设计
㈠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近视眼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近视眼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将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视眼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你知道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吗?说说看。(至少一点)例如:看书写字时眼睛离书或桌子太近;长期用眼疲劳。
㈡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展示]教材眼睛结构图,让学生通过挂图讲述。
[教师讲述]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等组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又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谁还有不清楚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
[学生提问]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眼睛中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等等
[讨论交流]
1、眼球的构造: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3、眼睛的瞳孔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好象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正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小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看到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象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和晶状体(功能好象照相机的镜头)折射,最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好象照相机的底片)。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环境的光暗或物体的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想一想]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经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处理?
[交流讨论]
学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学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学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经会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学生丁: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教师设问]那么怎样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
[学生交流]
学生甲: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
学生乙: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学生提问]①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②老花眼是怎样形成的?③怎样预防近视眼?
④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学生交流]
①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②老花眼(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带凸透镜。
③预防近视眼要做到:1、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cm。2、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跳几分钟。3、要认真做眼保健操。4、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5、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6、不躺卧、走路时看书。
④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的离眼距离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的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假性近视。发生假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㈢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象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象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象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拓展】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图象,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人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做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为10cm米。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容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做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望远镜和一个显微镜。
※教与学互动设计
㈠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医院化验科的医生是怎样看见人体液里的细胞的?遥远太空中的星球是怎样一个个被人们发现的?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结构的光学仪器;望远镜是观察远方大物体所用的一种光学仪器。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这两种光学仪器。
㈡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显微镜
[观察]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各部位的名称。教师补充说明和点评。
[做一做]用焦距不同的多块凸透镜,让学生按不同顺序摆放凸透镜,使物体放大。
[学生交流]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物镜。学生操作。
[小结]来自物体的光先通过物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通过目镜又一次被放大,这样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很多倍。其实,物镜相当于一个短焦距的投影仪,目镜相当于一个长焦距的放大镜。
2、望远镜
[观察]展示望远镜,注意由几个透镜组成?什么样的透镜?
[学生交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提问]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用过的请举手。谁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呢?
[学生交流]学生们积极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望远镜方面的知识。
[做一做]同学们介绍的很好。如果我们身边有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你能不能用他们来做一个望远镜呢?如果能,该怎样组合呢?
[学生交流]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学生操作。
[小结]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大焦距的照相机,目镜相当于一个短焦距的放大镜。
[提问]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学生交流]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视角的大小,视角越大,视网膜上的像就越大,人看到的物体越清楚。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㈢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可以做成显微镜。
被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由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后,眼睛就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物体的细小的部分。
2、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可以做成望远镜。
被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很远处,由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由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拓展】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望远镜为什么能增大视角呢?
解析: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离人的眼睛很近,物体离人的眼睛很远,人眼对像的视角比人眼对物体的视角大,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又增大一次,两次视角的增大使望远镜的视角增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