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预习P10-P15页课本,回答以下预习问题: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战争?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有哪些?情境导入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 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标志着战争爆发。2、爆发: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进援朝鲜。平壤战役打响后,负责防守城北玄武门一线,带病登城指挥二当部将劝他摘下红缨帽,脱掉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3、主要战役:(1)平壤战役:平壤陷落(左宝贵——叶志超) 牺牲 逃跑致远舰直冲敌舰(2)黄海大战:结果: 中方损失巨大,但主力尚存,自此退入威海卫,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邓世昌牺牲)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新课讲授暴行:旅顺大屠杀旅顺全城两万余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美国报纸评论说:『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大多庸懦畏敌,只有徐邦道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实行大屠杀。牺牲体现了日军的野蛮性和侵略性(3)辽东半岛之战: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体现了日军的野蛮性和侵略性 英国人阿伦曾亲眼见过日军在旅顺的大屠杀,他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丁汝昌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结果: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7.251894.9.17清军进军路线日军进军路线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 旅顺 威海卫战役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材料三: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4)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装备先进《马关条约》签字仪式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2、地点:1895年4月17日日本马关李鸿章、伊藤博文3、代表:4、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法国德国日 本策划
干涉俄国支持
干涉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
干涉清政府还
辽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1、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在侵略过程中既矛盾又勾结,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重2,“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有人为此画题诗曰: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瓜分”势力范围3、“门户开放”政策时间内容1899年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原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甲午战争交了学费,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借鉴。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制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 有什么不同?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是在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是双赢互惠的。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 的纺车,都蒙上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 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纺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A巩固训练1、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此次战役中,中炮牺牲和弃城逃跑的清军官员分别是 ( )
A、邓世昌、叶世超 B、左宝贵、叶志超
C、邓世昌、左宝贵 D、叶志超、左宝贵
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3、下列帝国主义国家和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德国——山东 B、法国 ——两广和云南
C、日本——福建 D、英国——长城以北及新疆BBD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世人的尊重。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
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课堂小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
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
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