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1 13: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思想的产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究竟有怎样的智慧?他的智慧对当今世界有何价值?与孔子同时代的中国思想家还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一)老子
1.教师展示:

人物 老子
生活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楚国
创立学派 道家学派
哲学观点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代表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历史地位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2.教师提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章)反映了什么道理?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师生总结:反映了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道理。体现了老子的顺应自然以及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教师引导:孔子是与老子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教师展示:

人物 孔子
生活年代 春秋后期
国籍 鲁国
创立学派 儒家学派
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要实行德政 (3)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重要著作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历史地位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教师总结: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相互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教师讲述: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材料展示: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学生回答:因材施教。
教师补充: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先秦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后来分成多个流派,他的学说被发扬光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教师讲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面对动荡的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请说出“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学派,并展示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选贤能的人治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3.教师讲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学习的?
学生回答: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反对侵略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三、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增添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