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9-21 15: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人觉得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D.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10N
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3.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4.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人开水中,过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下列现象中与上述碘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5.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6.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表示在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7.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  )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8.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江自来水水源是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较,水硬度相对偏高
B.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25%
C.温江有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从北至南纵贯全境,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D.因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9.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氮
熔点(℃)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
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 B.金块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C.在﹣265℃时氮是液态 D.﹣40℃的气温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10.下列“物态变化”与其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A.“冬天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要吸热
B.“春天来到,积雪融化”是熔化现象,要吸热
C.“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1)如图1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2)如图2所示,弹簧到力计的示数为   N。
12.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3.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填一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选填:“吸收”、“放出”)。
14.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发现烧瓶内的水中出现了大量的   ,迅速上升变大,由此可知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的缘故。
15.隔水蒸鸡是海南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蒸熟。盘子里的汤汁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烹饪时,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发生了   现象。
16.严冬,树枝上形成美丽的“雾淞”。“雾淞”属于   现象(选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这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7.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   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了小雨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作图、论述与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8.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应如图    (选填“A”或“B”)所示,在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水珠”)。某同学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因为水的   不同。
19.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组装器材时如何确定铁圈(石棉网)的高度   。
(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如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示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6
98
98
98
(3)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   沸腾。
(4)请在图丙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小明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炖汤,汤沸腾后妈妈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你觉得不沸腾的原因是   。
20.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通过   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
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④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另提出一个液体蒸发快慢与哪种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   有关。
21.如图甲是某物质凝固时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图甲中的这种物质是   ;
(2)物质在BC段这个过程中要   热;
(3)这种物质在某点时,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22.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为什么?
(2)冬天,下雪的时候,天空中飘落的雪花是如何形成的?
23.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根据上面描述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给电蚊香器通电一段时间后,蚊香液的气味会更浓?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4.已知某高压锅的限压阀的质量为100.8g,排气孔的面积为7mm2。
(1)生活中使用高压锅更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   
(2)锅内气体的压强最大可达多少?
(3)设锅内压强每增加3.6×103Pa,水的沸点就相应的增加1℃,则锅内的最高温度可达多高?(外界大气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计算时取P0=1×105Pa)
25.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玻璃泡浸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
(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量程分别是多少?
(2)应把40℃标在此温度计的第几格处?
(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2cm=1620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两个鸡蛋的质量在100g=0.1kg左右,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在F=G=mg=0.1kg×10N/kg=1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体温、气温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2.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
A、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融化成为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冰升华为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3.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4.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解答】解:碘颗粒吸收热量变成紫红色的碘蒸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
A、冰凌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过程。故C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物态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留心观察,多加思考,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发生的现象。
 
5.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雪花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身上的水变干,有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类型及其吸放热的判断,是中考热学基本题型的考查,掌握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6.
【分析】首先对每个选项的图象进行分析,密切所表达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解答】解:
A、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即温度不会再上升),故A错误;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故B正确;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故C错误;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需要提高的能力。
 
7.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箱;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低的冻肉时,在其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放热。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8.
【分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所以目前被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解答】解:A、温江自来水水源是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较,水硬度相对偏低,故A错误;
B、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25%,故B正确;
C、如果不节约用水就会出现水资源危机,故C错误;
D、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能够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一知识点,要求我们明白身边的一些淡水资源,要保护水资源。
 
9.
【分析】(1)从表中比较各个金属的熔点,判断大小。
(2)水银温度计不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因为在零下39℃时,水银已经开始凝固。所以不能使用。
(3)氮的熔点﹣259℃,高于熔点会熔化,低于熔点会凝固。
【解答】解:A、铜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所以不能用铜锅来熔化钢,所以A错误;
B、金的熔点是1064℃,小于铁的熔点1535℃,所以金块掉入铁水中会熔化。所以B正确。
C、在﹣265℃时氮已凝固,是固态。所以C错误。
D、﹣40℃水银已凝固,水银温度计不能使用,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熔点和凝固点的知识,温度低于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便为固体,高于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便为液体或气体。
 
10.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积雪融化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B正确;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起到降温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
【分析】(1)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就是指所能测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度值就是每一个小格所代表的数值;
(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线相垂直。
【解答】解:
(1)此温度计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6℃+0.5℃=36.5℃;
(2)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指针指在“3.6”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6N。
故答案为:(1)36.5;(2)3.6。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几种物理仪器的读数方法,在读数前一定要观察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需要注意的是长度的测量需要进行估读。
 
12.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解答】解: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晶体;不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
 
13.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解答】解:
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吸热具有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
故答案为:熔化;吸收。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
【分析】从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角度来分析,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解答】解:
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会看到烧瓶内的水中出现了大量的气泡,迅速上升变大。
故答案为:气泡;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与沸点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15.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答】解:将鸡肉用盘子盛好放在装有清水的汤锅上将鸡蒸熟,汤汁是水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
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扩散。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的特点及扩散现象,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6.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树枝上形成美丽的“雾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凝华过程中放热。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7.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盒内的干冰发生升华现象,此过程中吸热,使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即“白雾”。
故答案为:升华;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作图、论述与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18.
【分析】(1)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以气泡的形式上升到水面,由于受到的压强减小,所以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
(2)影响沸腾加热时间的因素有:水的多少、酒精的火焰的大小等。
【解答】解:
(1)由图可以看出,A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说明A是沸腾时的现象;气泡是由于水沸腾生成的水蒸气;
(2)由图象C知,a、b的沸点相同,加热时间不同,所以是因为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A;水蒸气;质量。
【点评】此题考查了水沸的现象和特点,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属于基础性题目。
 
19.
【分析】(1)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放好石棉网。
(2)温度计的读数是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3)液体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由小变大、上升;
(4)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液体固体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高度,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从而确定铁圈的高度,放好石棉网。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90+2=92℃;
(3)由图乙可知,气泡越往上越大,水正处于沸腾阶段;
(4)根据表中的数据先在图象中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图象如下:
(5)当汤沸腾后将火调小使得相同时间内吸热的热量小于或等于散失的热量,汤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能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92;(3)正在;(4)见上图;(5)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小于或等于散失的热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器材的组装、温度计的读数、图象的画法、液体沸腾的现象和特点等知识,要注意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视线与刻度相平;注意观察沸腾时气泡变化。
 
20.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只改变研究的因素,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
【解答】解:
①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只有表面积不同,所以是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有关。
②通过A、C的对比可知,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③根据小刚的实验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由图2可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④由生活经验可知,同等情况下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因此可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故答案为:①表面积;②A、C;③不正确;表面积;④液体的种类。
【点评】被研究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控制不研究的因素保持一定,另外液体的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也不同。
21.
【分析】(1)在观察凝固的图象时,有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是辨别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
(2)物质在凝固的过程中都是要放热的;
(3)明确分度值,并仔细辨别刻度的位置才能正确读数。
【解答】解:(1)读图甲可知,该物质是在约80℃左右凝固的,因此属晶体;
(2)BC段物质正在凝固,这个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仍是放热的;
(3)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4℃,其示数为76℃。
故答案为:(1)晶体;(2)放;(3)76。
【点评】观察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时,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是我们辨别物质是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本题中的易错点在于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分度值的观察非常关键。
 
22.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1)液体吸收热量能够汽化,所以放在房间里的一盆水,过一段时间水变少了,是因为一部分水汽化(或蒸发)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
(2)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云层中急剧降温,直接凝华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就变成了雪花。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23.
【分析】(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解答】答:(1)通电后,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驱蚊液受热汽化成气体,从顶部飘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故“白气”是液化形成的;
(2)闻到蚊香液的气味是蚊香液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给电蚊香器通电一段时间后,蚊香液的温度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因此气味更浓。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以及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是基础题。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4.
【分析】(1)根据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分析;
(2)根据限压阀质量求出其重力,此时重力即为压力,利用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求出此时压强,再加上大气压的值即为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
(3)先求出锅内压强增加量,再根据每增加3.6×103Pa水的沸点就相应的增加1℃求出水的沸点增加量,进而得出锅内的最高温度。
【解答】解:(1)生活中使用高压锅更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锅内最大压强为:
P=P0+=1×105Pa+=2.44×105Pa。
(3)锅内压强增加了:
△P=P﹣P0=2.44×105Pa﹣1×105Pa=1.44×105Pa,
水的沸点增高:
△t==40℃,
所以,锅内温度最高可达:t=100℃+40℃=140℃。
故答案为:(1)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锅内气体的压强最大可达2.44×105Pa。
(3)锅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40℃。
【点评】此题涉及到大气压的综合应用,重力的计算,压强大小及其计算的等知识点,是一道物理综合题目,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计算时还要注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25.
【分析】(1)首先明确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然后结合题中自制温度计沸水和冰水混合物对应的格数,就可求出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再根据总格数求出自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2)通过分析题意可以得出实际温度与测量温度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代入数据,得出当该温度计指示的实际温度和准确温度的关系。
【解答】解:
(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2℃。
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0刻度对应的温度是:0℃﹣2℃×(30﹣0)=﹣60℃;
最上面的120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2℃×(120﹣80)=18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60℃~180℃。
(2)=20格,20格+30格=50格;
(3)设实际温度为t与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则有2℃×(t﹣30)=t℃。
解得t=60℃。
答:(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2℃;量程分别是﹣60℃~180℃;
(2)应把40℃标在此温度计的第50格处。
(3)当外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的格数与实际温度数值相等。
【点评】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了摄氏温度的规定及根据规定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