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1 13: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认识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暴政,楚汉之争。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始皇陵的几千件兵马俑,气势磅礴,惟妙惟肖,展现了秦朝的强大。但如此强大的秦朝还是灭亡了,它是怎样灭亡的呢?它的灭亡给后世统治者怎样的借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0~51页,说说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非常苛刻、禁锢思想言论。
2.教师提问: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秦始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对于历史人物,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了解其过失。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也应当如此。
3.教师讲述: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他将大量的宫女和工匠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为巩固地位,凶残地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因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律,误期当斩。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1~52页,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学生回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起义军在各地农民的响应之下,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3.教师提问: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场起义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由于起义军与秦军相比,力量悬殊,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4.教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教师讲述: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三、课堂总结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 民战争 反抗秦 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 主阶级 封建统治阶级内 部争权夺利斗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