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声的利用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关于回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障碍物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回声
B.回声是由声波反射形成的
C.在较小的房屋说话没有回声
D.回声一定比原声晚0.1s
2.人在教室中说话,听不到回声,其原因是( )
A.教室中的墙壁有四个面,反射回来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B.声音从教室里的门和窗传出去了
C.教室内空间太小,回声和原声进入耳朵的时间差太小,人耳无法分辨
D.没有声音反射,因而听不见回声
3.在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轰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C.人的双耳效应
D.雷声经地面、山岳、云层等多次反射
4.当气温是15℃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
A.340 m B.170 m C.34 m D.17 m
5.人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美妙的回声,一个人对着距离自己1360米远的高山大喊一声,他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需( )
A.2s B.4s C.6s D.8s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B.地震能形成次声波,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但频率低,对人体无伤害
C.有的噪声可用于有源消声技术
D.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等特点
7.如图所示,一辆卡车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沿直线运动,它行驶至A处呜笛,在A处正前方440m处有一峭壁,经过2.5s它行至B处,并听到了反射回来的汽笛声。若声速为340m/s,则该卡车的速度为( )
A.22m/s B.17m/s C.15m/s D.12m/s
8.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
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
9.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响起的门铃声 B.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大象用次声波交流 D.超声波清洗眼睛
10.下列说法不属于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
A.养蜂人听蜜蜂的飞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人们买西瓜时,要拍两下,听声音来判断瓜的生熟
C.小红往开水瓶里倒开水时,能听出水有没有灌满
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
11.下列示例中,不属于利用声能传递信息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13.声可以传递能量与信息。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无裂纹
B.利用超声波对钢铁、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
C.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D.人们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的深度和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14.下列实例中属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要下雨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1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3.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西浑源县境内。小明暑期旅行到了这里,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我来了”,不久山谷中传来了回声,关于小明的原声和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声和回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原声和回声不需要介质也能传播
C.原声和回声的振动频率不同
D.原声和回声的传播速度相同
4.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7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34m
C.该汽车已超速
D.该汽车没有超速
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要低一些
D.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7.汽车已成为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关于汽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在水平地面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B.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电磁波
C.汽车的广泛使用,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D.为了行驶的安全性,汽车要限速行驶
8.下列事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的是( )
A.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
B.军方研制了一种声波枪,杀人于无形之中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0.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
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D.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11.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
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
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
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2.(2018?宜昌)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3.(2018?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4.(2018?黄石)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5.(2018?邵阳)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全国上下要燃放大量鞭炮,气氛甚是热烈!据报道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国家提倡要改良。今年小军同学放假回家,先到网上下载了别人录制好的鞭炮声mp3到U盘,到时插到身边听音乐用的随身听上播放,呵呵!这电子鞭炮声效果妙极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声音音色的逼真
B.可随意调节声音响度到最合适
C.轻松避免了火灾,不留垃圾,更加环保
D.使声能转化成电能
6.(2017?武汉)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7.(2017?随州)随州市广水一中物理老师程军涛在CCTV科技节目中展示了自制教具“用锡纸记录声音“,赢得了亿万观众的赞叹(如图).对着纸纸筒唱歌,纸筒底部的振针在移动的锡纸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刻痕从而记录下声音。复原声音时,振针经过刻痕带动纸筒振动发声重现歌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节目,用障眼法使观众把“假的”当成了“真的”
B.利用声波是电磁波的特性和锡纸导电的特点,将声音电流记录下来
C.声波具有能量,响度越大刻痕越深
D.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刻痕,刻痕里记录着歌词汉字
8.(2017?达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9.(2017?黔西南州)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10.(2017?莱芜)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关于回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障碍物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回声
B.回声是由声波反射形成的
C.在较小的房屋说话没有回声
D.回声一定比原声晚0.1s
【解答】解:
A、只有回声比原声晚0.1秒,人耳才能区分出来,故A错误;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声波被反射回来就会形成回声,故B正确;
C、在较小的房屋里说话也会产生回声,但是人耳区别不出来,故C错误;
D、回声和原声的时间差取决于障碍物的距离,所以回声不一定比原声晚0.1s,故D错误。
故选:B。
2.人在教室中说话,听不到回声,其原因是( )
A.教室中的墙壁有四个面,反射回来的回声相互抵消了
B.声音从教室里的门和窗传出去了
C.教室内空间太小,回声和原声进入耳朵的时间差太小,人耳无法分辨
D.没有声音反射,因而听不见回声
【解答】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因此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17m.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
故选:C。
3.在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轰隆隆不断,这是由于(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C.人的双耳效应
D.雷声经地面、山岳、云层等多次反射
【解答】解:雷雨天,云层之间放电,同时引起了空气的振动,产生雷声,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
故选:D。
4.当气温是15℃时,你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你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
A.340 m B.170 m C.34 m D.17 m
【解答】解: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
t=×0.1s=0.05s,
∵v=,
∴人距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s=vt=340m/s×0.05s=17m。
故选:D。
5.人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美妙的回声,一个人对着距离自己1360米远的高山大喊一声,他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需( )
A.2s B.4s C.6s D.8s
【解答】解:人发出的声音传到高山再反射回来传播的路程:
s=1360m×2=2720m,
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
t===8s。
故选:D。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B.地震能形成次声波,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但频率低,对人体无伤害
C.有的噪声可用于有源消声技术
D.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等特点
【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A正确;
B、地震能形成次声波,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且能量很大,破坏性强,对人体伤害很大,故B错误;
C、科学家用“以声消声”开发的反噪声术被称为“有源消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消除空调、机器、汽车等所产生的噪声,故C正确;
D、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等特点,故D正确。
故选:B。
7.如图所示,一辆卡车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沿直线运动,它行驶至A处呜笛,在A处正前方440m处有一峭壁,经过2.5s它行至B处,并听到了反射回来的汽笛声。若声速为340m/s,则该卡车的速度为( )
A.22m/s B.17m/s C.15m/s D.12m/s
【解答】解:
因为t车=t声=2.5s,
又因为v=,
所以s声=v声t声=340m/s×2.5s=850m,
由图可知,s车+s声=880m,
所以s车=30m,
所以v车===12m/s。
故选:D。
8.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则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为( )
A.900m B.450m C.1800m D.2500m
【解答】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为t=×0.6s=0.3s,
根据速度公式v=得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s=vt=1500m/s×0.3s=450m,故B正确。
故选:B。
9.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响起的门铃声 B.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C.大象用次声波交流 D.超声波清洗眼睛
【解答】解:A、响起的门铃声,让我们知道有人来了,是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即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C、大象用次声波交流,是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眼睛,是声音传递能量,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说法不属于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
A.养蜂人听蜜蜂的飞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人们买西瓜时,要拍两下,听声音来判断瓜的生熟
C.小红往开水瓶里倒开水时,能听出水有没有灌满
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
【解答】解:A、蜜蜂带着花蜜音调低,不带花蜜音调高,所以根据“嗡嗡”声就能判断它是否采了蜜,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A错误;
B、西瓜的生熟可以通过拍拍西瓜听听声音来辨别,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往开水瓶中倒水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倒的水越多,音调就越高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是否已装满;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示例中,不属于利用声能传递信息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解答】解: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的是回声测距,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超声波可以引起眼镜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正确;
C、医生利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解答】解:A、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振动的频率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B正确;
C、因为声音具有能量,喇叭发出的较强声音的能量可以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故C正确;
D、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
13.声可以传递能量与信息。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无裂纹
B.利用超声波对钢铁、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
C.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D.人们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的深度和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有无裂纹,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用超声波对钢铁、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盲人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人们利用声呐系统探测海洋的深度和海底的地形特征等,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实例中属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要下雨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解答】解:A、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听到雷声就能知道可能下雨,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解答】解:A、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D、墙壁是固体,“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B。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越大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多次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故A叙述正确;
B、响度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响度小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等,故B叙述错误;
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故C叙述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叙述正确。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解答】解: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故选:D。
3.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西浑源县境内。小明暑期旅行到了这里,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我来了”,不久山谷中传来了回声,关于小明的原声和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声和回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原声和回声不需要介质也能传播
C.原声和回声的振动频率不同
D.原声和回声的传播速度相同
【解答】解:A、原声和回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原声和回声都需要通过介质才能传播,故B错误;
C、原声和回声的振动频率相同,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原声和回声的传播速度相同,其大小只与介质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4.成都市交管局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机场路上(一段平直的)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此路段限速为100km/h。如图所示,汽车正在向放置在机场路上的测速仪水平匀速驶离,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2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7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34m
C.该汽车已超速
D.该汽车没有超速
【解答】解:(1)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1s=34m;故A错误;
(2)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
(3)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2﹣s1=68m﹣34m=34m;
这34m共用了:t′=△t﹣t1+t2=0.7s﹣0.1s+0.2s=0.8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42.5m/s=42.5×3.6km/h=153km/h。
153km/h大于100km/h,故超速,故C正确。
故选:C。
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 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解答】解: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0.3s,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0.2s,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
C、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经过时间t=1.6s﹣0.3s=1.3s,汽车的速度v==≈26.15m/s,故C、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声音的音调要低一些
D.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解答】解: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不会立即消失,故A错误;
B、在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低一些,故C错误;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回声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的,故D正确;
故选:D。
7.汽车已成为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关于汽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车在水平地面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B.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了电磁波
C.汽车的广泛使用,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D.为了行驶的安全性,汽车要限速行驶
【解答】解: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故A正确;
B、倒车雷达利用反射的超声波来区分障碍物的距离,故B错误;
C、汽车是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
D、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质量不变,进行限速,其动能会变小,即在突发事件时,对外做的功少,破坏力小,故D正确。
故选:B。
8.下列事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的是( )
A.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
B.军方研制了一种声波枪,杀人于无形之中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
【解答】解:A、B、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声波枪杀人都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C、超声波液位计工作时发出超声波,采用非接触的测量,能测量各种液体和固体物料高度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选:C。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B.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响度以及传播速度都不变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答】解:A、物体的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故A错误;
B、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的过程中,频率不变,音调不变,速度改变,故C错误;
D、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故D错误。
故选:B。
10.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
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D.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同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超声波可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
D、乐音是由于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B。
11.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
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
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
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
【解答】解:A、“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跳舞草”不会跳舞,故A错误;
BCD、“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可能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会引起草叶的振动,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高,叶子振动的就快;反之,则慢,音乐一旦停止,没有了振动,“跳舞草”也就停止了振动,故BCD正确。
故选:A。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解答】解:A、用力敲时振幅大,所以响度大,影响的不是音调,故A错误;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切断声音的产生,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正确;
D、声波传递的能量使体内结石振碎,这是声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8?绵阳)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
A.声音的响度大些 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解答】解: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18?宜昌)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解答】解: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大,即指的是响度,故C错误;
D、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生,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我们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A。
3.(2018?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解答】解: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A错误;
B、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4.(2018?黄石)下出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快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利用声呐,可以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错误;
D、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
5.(2018?邵阳)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全国上下要燃放大量鞭炮,气氛甚是热烈!据报道由此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国家提倡要改良。今年小军同学放假回家,先到网上下载了别人录制好的鞭炮声mp3到U盘,到时插到身边听音乐用的随身听上播放,呵呵!这电子鞭炮声效果妙极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证了声音音色的逼真
B.可随意调节声音响度到最合适
C.轻松避免了火灾,不留垃圾,更加环保
D.使声能转化成电能
【解答】解:
ABC、由题知,燃放大量传统鞭炮时,引发的大大小小火灾甚多,造成损失很大,而电子鞭炮可以避免火灾、无污染,且音色逼真、音量可以自由调节,故ABC正确;
D、电子鞭炮发声时消耗电能,得到了声能,即将电能转化成声能,故D错误。
故选:D。
6.(2017?武汉)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解答】解: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利用超声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7.(2017?随州)随州市广水一中物理老师程军涛在CCTV科技节目中展示了自制教具“用锡纸记录声音“,赢得了亿万观众的赞叹(如图).对着纸纸筒唱歌,纸筒底部的振针在移动的锡纸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刻痕从而记录下声音。复原声音时,振针经过刻痕带动纸筒振动发声重现歌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节目,用障眼法使观众把“假的”当成了“真的”
B.利用声波是电磁波的特性和锡纸导电的特点,将声音电流记录下来
C.声波具有能量,响度越大刻痕越深
D.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刻痕,刻痕里记录着歌词汉字
【解答】解:复原声音时,振针经过刻痕带动纸筒振动发声重现歌声,这不是魔术,其原理是声波具有能量,响度越大刻痕越深,但刻痕里没有歌词文字,故C正确。
故选:C。
8.(2017?达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人们能听见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解答】解:A、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故A正确;
B、“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C错误;
D、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们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A。
9.(2017?黔西南州)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美化环境
【解答】解:A、弦乐器是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会影响声音的音调。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琴弦的长短,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则改变了发声的音调。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敲锣时,用力越大,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抽气的过程中,瓶内气体越来越少。由于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安装在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目的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为了美化环境,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2017?莱芜)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