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1 15: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以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3.辩证地看待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印度法院曾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姓”通婚而杀害4人的案件。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作“民族的诅咒”。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追溯这种野蛮的制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史料 古代印度。
教师: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书中称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域为印度。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文明历程
史料1 哈拉巴遗址。
史料2 摩亨佐·达罗遗址。
教师:在古代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长期不为人所知。
史料3 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是说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的原有文明。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
教师:阅读教材P11,分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学生:(1)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巴和莫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这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衰亡。
(2)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阿拉伯数字
史料1 印度印章文字(尚未解读成功)。
史料2 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产生时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公元前1500年左右)
2.产生背景
(1)入侵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2)氏族制度解体,阶级分化加剧,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
3.种姓制度的内容
史料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手、嘴、双腿、双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
教师:阅读教材P12,找出种姓制度的具体等级。
学生:(1)主要等级
等级
名称
社会阶层
最高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
和手工业
(2)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4.种姓制度的特征
史料1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史料2 《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
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有什么特征?
学生:四大种姓等级森严、相互隔离。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
教师:思考如何认识种姓制度产生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
(1)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2)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3)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
(4)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世界大国,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师: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思考: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国王们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
教师:种姓制度使得当时印度社会矛盾尖锐,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国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史料1 传播路线。
史料2 如图。
教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佛教的两条传播路线。
学生:两条外传路线:
(1)北传:中亚→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传至东亚地区)(公元前后,由中亚传入中国)
(2)南传: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阿拉伯数字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