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21 15: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展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助探究,共同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出要求: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发展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2.图片展示:张謇的照片。结合《相关史事》(见教材第120页)和《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见教材第121页)。提出问题:张謇后来为什么毅然转向兴办实业,创办了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张謇为挽回中国的利益,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
3.教师提问: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
4.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工业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师生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除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5.图片展示:出示《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提出要求:观察图片,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等。
6.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又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解: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之后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列强侵略大量传入中国。
2.教师引导: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提出问题:说一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3.教师过渡: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2—123页,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变化的具体表现。
剪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禁缠足
劝禁女子缠足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流行,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时装、烫发流行
4.教师强调:中山装和旗袍是民国时期的主要服装,男性穿着中山装尽显英武身材,女性身穿旗袍展现曼妙身姿。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上看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先人们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从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到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活观念、社会风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不得不感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也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进程的缩影啊!
◇板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制作表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学难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近代新式学堂在中国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文字。提出要求:以表格形式归纳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以及被废除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设立时间: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废除时间: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影响: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解: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政府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的近代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讲解: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提出问题: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
师生总结: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5.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机构?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出版机构: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作用: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以表格形式,归纳20世纪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作者
作品
鲁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骆驼祥子》
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2.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127页文字。提出问题:说一说鲁迅《阿Q正传》的特征。
学生回答:《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3.教师讲解: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4.图片展示:聂耳、冼星海的照片。提出问题:图示人物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学生回答: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5.教师讲解: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提出问题:列举在毛泽东这一方针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学生回答:小说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大型歌剧有《白毛女》等。
6.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拍摄的《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7.教师讲解: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三、课堂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板书设计◇